发明名称 一种提高非晶合金室温塑性的方法
摘要 一种提高非晶合金室温塑性的方法,属于材料技术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非晶虽然强度高但塑性非常低的特点,通过给非晶表面镀一层金属镍,来改善和提高非晶塑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是通过电镀的方法,使已经成型的块体金属玻璃结构件的塑性提高,其基本过程为:第一步,用高真空非自耗电弧熔炼炉制作需要的实非晶验式样;第二步,对式样进行镀前处理;第三步,通过电镀,给非晶试样的表面镀一层晶体金属。通过本发明制造的非晶复合材料,塑性明显提高,而且非晶仍然保持原有的玻璃态结构。
申请公布号 CN103436925A 申请公布日期 2013.12.11
申请号 CN201310356265.0 申请日期 2013.08.16
申请人 太原理工大学 发明人 乔珺威;孟萌萌;杨慧君;周禾丰
分类号 C25D3/12(2006.01)I;C25D7/00(2006.01)I 主分类号 C25D3/12(2006.01)I
代理机构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代理人 卢茂春
主权项 一种提高非晶合金室温塑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是一种通过给非晶试样的表面镀一层金属镍塑性晶体,形成一种复合材料来改善和提高非晶塑性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含有欲镀金属的盐类溶液中,以被镀基体金属为阴极,欲镀金属试样为阳极,通过电解作用,使镀液中欲镀金属的阳离子在基体金属表面沉积出来,形成镀层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具体的工艺方法步骤为:电镀液的配制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高纯水,按配比为七水硫酸镍∶六水氯化镍∶硼酸=7∶1∶1用天平称量好药品的质量,由于硼酸不好溶,所以先将硼酸加入烧杯中,并用60‑70℃的水进行水浴加热,再用玻璃棒不停搅拌,直到全溶为止,然后依次加入七水硫酸镍和六水氯化镍,分别搅拌至全溶,最后继续向烧杯中加入高纯水至指定体积,配置好的电镀液成深绿色;电镀过程该电镀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1)选用纯度高于99.9%的金属,按照Zr52.5Cu17.9Ni14.6Al10Ti5.0的原子成分进行配料;2)用高真空非自耗电弧熔炼炉,并在高纯Ar保护下将所配置的原料1)熔炼成母合金纽扣锭,然后吸铸成所需非晶试样的板、棒初始材料;3)对2)得到的非晶试样进行表面处理,磨到600号砂纸达到电镀要求,太光滑电镀结合不牢固;4)以被镀金属为阴极,连接电源的负极,欲镀金属为阳极,连接电源的正极,非晶试样板或棒连接电源的负极,纯镍片连接电源的正极,将正负极放入装有电镀液的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入水浴锅中进行35℃‑45℃的水浴加热,开始电镀;5)在电镀过程中不断搅拌,以驱赶附着在镀件上的气泡,持续3‑6小时的时间,关闭电源,停止电镀。
地址 030024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迎泽西大街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