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河道污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道污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方法,是在河道的底泥上铺设上中下三层植生生态混凝土,下层为厚度5cm-10cm的不发泡植生生态混凝土,其作用是阻隔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水体的释放;混凝土中添加铁铝氧化物;中间层为10cm厚的发泡植生生态混凝土,其作用是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载体,发泡混凝土层中分布有活性炭颗粒堆,在活性炭颗粒堆中种植沉水植物;上层为2cm-5cm厚的发泡植生生态混凝土,该层混凝土中添加铁铝氧化物。本发明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利用植生生态混凝土砖覆盖河道底泥,阻止了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体,切断了污染源的污染途径,不易产生二次污染,并通过沉水植物吸收底泥中的重金属。
申请公布号 CN102757129B 申请公布日期 2013.08.28
申请号 CN201210273969.7 申请日期 2012.08.03
申请人 山东建筑大学 发明人 张志斌;李锦祥;孙珍;张彦浩;张天元;张文辉;武道吉
分类号 C02F3/32(2006.01)I;C02F3/34(2006.01)I;C02F101/20(2006.01)N 主分类号 C02F3/32(2006.01)I
代理机构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代理人 王书刚
主权项 一种河道污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是,在河道的底泥上铺设上中下三层植生生态混凝土:(1)下层为厚度5cm‑10cm的不发泡植生生态混凝土,其作用是阻隔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水体的释放;混凝土中添加30%‑50%重量的铁铝氧化物,以便把底泥释放的重金属吸纳在这一层;(2)中间层为10cm厚的发泡植生生态混凝土,其作用是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载体,发泡混凝土层中分布有活性炭颗粒堆,在活性炭颗粒堆中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20丛/m2-30丛/m2,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从下层中逐渐吸收去除底泥释放的污染物,通过植物收割方式,将底泥释放的污染物从水体中彻底移除;(3)上层为2 cm‑5 cm厚的发泡植生生态混凝土,内部孔径较小,为3mm‑5mm,以增大植生生态混凝土内部空隙的比表面积,其作用是避免沉水植物收割后,沉水植物的根部出现污染物释放,影响上覆水体,该层混凝土中添加30%‑50%重量的铁铝氧化物,以吸收中间层沉水植物的根部释放的污染物。
地址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临港开发区凤鸣路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