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
摘要 本实用新型是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由移动式集水井、集水笼、引水支管、集水主管、收水井、表流湿地、沉水塘、潜流湿地和蓄水池组成,移动式集水井、收水井、表流湿地、沉水塘、潜流湿地和蓄水池依照实际地貌布局,收水井、表流湿地、沉水塘、潜流湿地和蓄水池是全防渗的集水井,由咸水收集,经湿地、沉水塘处理后存储在蓄水池内待作他用。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设计科学,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水处理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净化处理,出水的水质好,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可用于补给景观用水,可以和城市景观建设紧密结合,在实现水体净化的同时,达到节约并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申请公布号 CN203159383U 申请公布日期 2013.08.28
申请号 CN201220717180.1 申请日期 2012.12.24
申请人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常素云;刘学功;张凯;刘波;杨洁;任必穷;刘京晶
分类号 C02F9/14(2006.01)I;E02B1/00(2006.01)I 主分类号 C02F9/14(2006.01)I
代理机构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代理人 王义为
主权项 一种咸化水库排咸处理系统,其特征是由移动式集水井(1)、集水笼(18)、引水支管(2)、集水主管(3)、收水井(5)、表流湿地(7)、沉水塘(9)、潜流湿地(12)和蓄水池(25)组成,移动式集水井(1)、收水井(5)、表流湿地(7)、沉水塘(9)、潜流湿地(12)和蓄水池(25)依照实际地貌布局; 移动式集水井(1)依据水库的实际地貌布置,至少1个,移动式集水井(1)是由集水井主体(27)、集水笼(18)、标识浮球(15)、引绳(16)、支撑支架(34)、定位卡板机构(35)、淤泥沉淀区(28)和碎石基料(17)组成,集水井主体(27)设置在库底旱塘积水处的最低洼处,在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设置定位卡槽(10),定位卡槽(10)环绕集水井主体(27)的井壁,定位卡槽(10)与集水笼(18)的定位板机构(35)相吻合,集水笼(18)提升到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后定位在定位卡槽(10)处;集水井主体(27)的下部设置支撑支架(34),支撑支架(34)在集水井主体(27)下部支撑集水笼(18)的底部构成淤泥沉淀区(28),把收集到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中的淤泥沉淀到集水井主体(27)的淤泥沉淀区(28)内;集水笼(18)呈桶状,集水笼(18)的笼主体截面形状呈圆形或矩形或三角形,采用其中一种,集水笼(18)的笼主体截面形状与集水井主体(27)的截面形状相吻合,集水笼(18)内放置碎石基料(17),碎石基料(17)的粒径为4‑8cm;集水笼(18)的上部连接引绳(16),引绳(16)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的上部相连接,引绳(16)的另一端部与标识浮球(15)相连接,标识浮球(15)漂浮在水面上指引集水笼(18)的位置,把集水笼(18)沉入集水井主体(27)内输送收集库底旱塘的积水;集水笼(18)的中部对接引水支管(2),引水支管(2)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相连接,引水支管(2)的另一端部与集水主管路(3)相连接,集水笼(18)中的水源经引水支管(2)引入集水主管路(3)内;集水笼(18)的下部设置定位卡板机构(35),定位卡板机构(35)是由挂钩(29)、中心板(30)、滑动杆(31)、侧翼板(32)和弹簧(33)组成,中心板(30)的上部固定设置挂钩(29),挂钩(29)挂设在集水笼(18)的底部中心,挂钩(29)和中心板(30)随着集水笼(18)上升或下降,中心板(30)下部设置滑动杆(31),至少2根滑动杆(31),滑动杆(31)的上端部与中心板(30)的下部相连接,滑动杆(31)的下端部分别与两侧的侧翼板(32)上部相连接,2个侧翼板(32)的内侧相对,挂钩(29)和中心板(30)随着集水笼(18)的上升拉动侧翼板(32)收缩,侧翼板(32)之间的相对端部安设弹簧(33),弹簧(33)的两端部分别与侧翼板(32)的相对端部相连接,弹簧(33)推拉侧翼板(32),提升集水笼(18),集水笼(18)的底部带动挂钩(29)和中心板(30)上升,中心板(30)拉动滑动杆(31),滑动杆(31)下端部向内收缩,侧翼板(32)随着滑动杆(31)下端部的收缩一起向内收缩,侧翼板(32)压缩弹簧(33),集水笼(18)的底部提升到 集水井主体(27)上部定位卡槽(10)处停止,弹簧(33)推动侧翼板(32)展开,滑动杆(31)的下端部展开,侧翼板(32)的外端部插入定位卡槽(10)内,集水笼(18)停留在集水井主体(27)的上部;移动式集水井(1)的集水井主体(27)的下部设置引水支管(2),引水支管(2)的一端部与集水笼(18)的下部对接,引水支管(2)的另一端部与集水主管路(3)相连接,引水支管(2)敷设在水库的库底内,引水支管(2)设置坡降度,把收集在集水井主体(27)内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流入集水主管路(3)内;集水主管路(3)敷设在水库库底内,集水主管路(3)的一端部与收水井(5)的下部相连接,集水主管路(3)设置坡降度,把引水支管(2)内的水源送入收水井(5)内,进入收水井(5)前的集水主管路(3)上设置控制闸(4)管控进入收水井(5)水源的水量;收水井(5)由收水井主体(36)、集水主管路(3)、防水层(8)、过滤集料(13)和提升泵(6)组成,收水井(5)的收水井主体(36)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圆形、多边形,多边形包括矩形、三角形、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收水井(5)的井壁放坡呈坡状,集水井(5)为全防渗的集水井,收水井(5)的井壁内和井底部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集水井(5)的井内设置过滤集料(13),其粒径为20‑60mm,收水井(5)的下部连接集水主管路(3),收水井(5)与集水主管路(3)相贯通,集水主管路(3)的出水口把移动式集水井(1)收集的水源通过引水支管(2)和集水主管路(3)输入到收水井(5)内,收水井(5)井边出水处安设提升泵(6),提升泵(6)通过管路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提升和排放到表流湿地(7)内;表流湿地(7)由表流湿地池主体(37)、种植土壤层(38)、防水层(8)、种植物(20)和导流管(26)组成,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圆形、多边形,多边形包括矩形、三角形、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表流湿地(7)是为全防渗的池子,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表流湿地(7)的表流湿地池主体(37)内填充种植土壤层(38),在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种植物(20),种植物(20)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种植物(20)的根系扎于填充的种植土层(38)内,种植土壤层(38)为种植物(20)生长提供支撑,同时,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38)又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土壤层(38)表面形成微生物膜,增强对水源体中的污染物降解,去除水源中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提升泵(6)的出水口设置在表流湿地(7)的池边进水处,把收水井(5)内的水源导入表流湿地(7),表流湿地(7)的池边出水处安设导流管(26),导流管(26)的进水口收集经过降解的水源,把降解后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沉水塘(9)由塘主体(39)、防水层(8)、导流管(26)、种植土壤层(38)、 溢流管(22)和水生种植物(21)组成,沉水塘(9)的塘主体(39)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圆形、多边形,多边形包括矩形、三角形、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沉水塘(9)为全防渗的水塘,沉水塘(9)的塘主体(39)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沉水塘(9)的塘主体(39)的池壁放坡呈坡状,塘主体(39)的底部敷设种植土壤层(38),种植土壤层(38)上种植水生种植物(21),水生种植物(21)采用芦苇、狐尾藻、川蔓藻、篦齿眼子菜,至少种植1种,水生种植物(21)直接吸收水源体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体,在光合作用和输氧作用下,对好氧微生物提供氧源,形成植物—微生物的协同净化,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表流湿地(7)的导流管(26)的出水口设置在沉水塘(9)的池边进水处,把表流湿地(7)内的水源导入沉水塘(9),导流管(26)的出水口插入沉水塘(9)的下部,沉水塘(9)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管(22),溢流管(22)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管(22)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潜流湿地(12);潜流湿地(12)由潜流湿地池主体(42)、防水层(8)、溢流管(22)、种植基料(24)、进水收水区(40)、出水收水区(41)、种植区(14)、种植物(20)和,溢流堰(23)组成,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圆形、多边形,多边形包括矩形、三角形、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潜流湿地(12)为全防渗的池子,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3)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潜流湿地(12)的潜流湿地池主体(42)的池壁放坡呈坡状,潜流湿地池主体(42)内设置进水收水区(40)、种植区(14)和出水收水区(41),进水收水区(40)和出水收水区(41)的截面形状呈倒梯形,进水收水区(40)和出水收水区(41)采用混合基料,其粒径为40‑60mm,潜流湿地池主体(42)内的种植区(14),截面形状呈梯形,种植区(14)内填充种植基料(24),其粒径为20‑60mm;种植区(14)上种植种植物(20),种植物(20)采用黄花鸢尾、千屈菜、香蒲、水葱,至少种植1种,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基料(24)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微生物在种植物(20)的根系和种植基料(24)的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去除水中的氮、磷污染物;沉水塘(9)的溢流管(22)的出水口设置在表流湿地(7)的池边进水处,把沉水塘(9)内的水源导入表流湿地(7),溢流管(22)的出水口插入表流湿地(7)的下部,表流湿地(7)的出水收水区(41)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溢流堰(23),溢流堰(23)的进水口收集经过净化后的水源,溢流堰(23)的出水口把净化后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蓄水池(25)由蓄水池主体(43)、防水层(8)、溢流堰(23)和抽水泵(11)组成,蓄水池(25)存储净化后的水源,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整体呈槽型,整体截面积呈圆形、多边形,多边形包括矩形、三角形、不规则多边形,采用其中1种,蓄水池(25)为全防渗的池子,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的池壁内和池底内敷设防水层(8),防止 水源渗透至地下水,导致水质污染;蓄水池(25)的蓄水池主体(43)的池壁放坡呈坡状,潜流湿地(12)由潜流湿地池主体(42)表流湿地(7)的池边的溢流堰(23)的出水口设置在蓄水池(25)的池边进水处,把表流湿地(7)的水源导入蓄水池(25)内,蓄水池(25)的池边出水处安设抽水泵(11),抽水泵(11)的出水管(19)插入蓄水池(25)内,抽水泵(11)通过出水管(19)把蓄水池(25)内的净化后的水源抽出另作他用。
地址 300061 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