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纯麻布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纯麻布,包括经纱与纬纱相互交织为若干个组织结构单元,每一个组织结构单元中,上下层经纬纱各自独立交织,形成上层布面和下层布面,通过一根独立接结经纱与各纬纱交织时,独立接结经纱按一定规律穿梭于织物上层上表面,两层之间,下层的下表面,接结点将上下两层布面接结在一起,由这样组织结构单元组成的纯麻双层布兼具双层布和传统上只有用强捻纱来制织的皱布外观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纯麻布,不必采用强捻麻纱,节约了成本,而且这种组织结构使皱效果更加自然、稳定、持久。满足人们在服装和家纺选用面料上特殊外观的需求,同时更加环保。
申请公布号 CN202401203U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8.29
申请号 CN201120559265.7 申请日期 2011.12.29
申请人 东嘉麻棉(常州)有限公司 发明人 胡德清;王闽;魏晶慧;高宏图;魏巍然
分类号 D03D13/00(2006.01)I 主分类号 D03D13/00(2006.01)I
代理机构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5 代理人 赵燕棣
主权项 一种纯麻布,包括经纱与纬纱相互交织为若干个组织结构单元,每个组织结构单元的经纱包括上层经纱(1)和下层经纱(2),上层经纱(1)包括第一经纱(1‑1)、第二经纱(1‑2)和第三经纱(1‑3),下层经纱(2)包括第四经纱(2‑1)、第五经纱(2‑2)和第六经纱(2‑3),纬纱包括上层纬纱和下层纬纱,上层纬纱包括第一纬纱(A1)、第二纬纱(B1)、第三纬纱(C1)、第四纬纱(D1)、第五纬纱(E1)和第六纬纱(F1),下层纬纱包括第七纬纱(A2)、第八纬纱(B2)、第九纬纱(C2)、第十纬纱(D2)、第十一纬纱(E2)和第十二纬纱(F2),其特征在于:第一经纱(1‑1),第二经纱(1‑2),第三经纱(1‑3)与第一纬纱 (A1),第二纬纱 ( B1),第三纬纱 ( C1),第四纬纱 ( D1),第五纬纱( E1),第六纬纱 ( F1) 交织形成上层布面;第四经纱 ( 2‑1),第五经纱 ( 2‑2),第六经纱 ( 2‑3) 与第七纬纱 ( A2 ),第八纬纱 ( B2 ),第九纬纱 ( C2 ),第十纬纱 ( D2 ),第十一纬纱 ( E2 ),第十二纬纱 ( F2 ) 交织形成下层布面,所述经纱还包括接结经纱 ( 3 ),接结经纱 ( 3 ) 位于上层布面和下层布面之间且与下层布面中的第八纬纱 ( B2 ) 以及上层布面中的第五纬纱 ( E1 ) 交织,将上层布面和下层布面形成接点,所述各经纱、纬纱和接结经纱 ( 3 ) 交织后,其相互之间的位置如下:①第四经纱 ( 2‑1) 和第七纬纱(A2)、第一纬纱(A1)、第八纬纱(B2)、第二纬纱(B1)、第九纬纱(C2)、第三纬纱(C1)、第十纬纱(D2)、第四纬纱(D1)、 第十一纬纱(E2)、第五纬纱(E1)、第十二纬纱(F2)、第六纬纱(F1)交织,依次为:跨第七纬纱(A2)上,落第一纬纱(A1)下,跨第八纬纱(B2)上,落第二纬纱(B1)、第九纬纱(C2)、第三纬纱(C1)下,跨第十纬纱(D2)上,落第四纬纱(D1)下,跨第十一纬纱(E2)上,落第五纬纱(E1)、第十二纬纱(F2)、第六纬纱(F1)下;②第一经纱(1‑1)和第七纬纱(A2)、第一纬纱(A1)、第八纬纱(B2)、第二纬纱(B1)、第九纬纱(C2)、第三纬纱(C1)、第十纬纱(D2)、第四纬纱(D1)、 第十一纬纱(E2)、第五纬纱(E1)、第十二纬纱(F2)、第六纬纱(F1)交织,依次为:跨第七纬纱(A2)上,落第一纬纱(A1)下,跨第八纬纱(B2)上,落第二纬纱(B1)下,跨第九纬纱(C2)、第三纬纱(C1)、第十纬纱(D2)上,落第四纬纱(D1)下,跨第十一纬纱(E2)上,落第五纬纱(E1)下,跨第十二纬纱(F2)、第六纬纱(F1)上;③接结经纱(3)和第七纬纱(A2)、第一纬纱(A1)、第八纬纱(B2)、第二纬纱(B1)、第九纬纱(C2)、第三纬纱(C1)、第十纬纱(D2)、第四纬纱(D1)、 第十一纬纱(E2)、第五纬纱(E1)、第十二纬纱(F2)、第六纬纱(F1)交织,依次为:跨第七纬纱(A2)上,落第一纬纱(A1)、第八纬纱(B2)、第二纬纱(B1)下,跨第九纬纱(C2)上,落第三纬纱(C1)下,跨 第十纬纱(D2)上,落第四纬纱(D1)下,跨第十一纬纱(E2)、第五纬纱(E1) 、第十二纬纱(F2)上,落第六纬纱(F1)下;④第五经纱(2‑2)和第七纬纱(A2)、第一纬纱(A1)、第八纬纱(B2)、第二纬纱(B1)、第九纬纱(C2)、第三纬纱(C1)、第十纬纱(D2)、第四纬纱(D1)、 第十一纬纱(E2)、第五纬纱(E1)、第十二纬纱(F2)、第六纬纱(F1)交织,依次为:跨第七纬纱(A2)上,落第一纬纱(A1)、第八纬纱(B2)、第二纬纱(B1)下,跨第九纬纱(C2)上,落第三纬纱(C1)下,跨第十纬纱(D2)上,落第四纬纱(D1)、 第十一纬纱(E2)、第五纬纱(E1)下,跨第十二纬纱(F2)上,落第六纬纱(F1)下;⑤第二经纱(1‑2)和第七纬纱(A2)、第一纬纱(A1)、第八纬纱(B2)、第二纬纱(B1)、第九纬纱(C2)、第三纬纱(C1)、第十纬纱(D2)、第四纬纱(D1)、 第十一纬纱(E2)、第五纬纱(E1)、第十二纬纱(F2)、第六纬纱(F1)交织,依次为:跨第七纬纱(A2)上,落第一纬纱(A1)下,跨第八纬纱(B2)、第二纬纱(B1)、第九纬纱(C2)上,落第三纬纱(C1)下,跨第十纬纱(D2)上,落第四纬纱(D1)下,跨第十一纬纱(E2)、第五纬纱(E1)、第十二纬纱(F2)上,落第六纬纱(F1)下;⑥第六经纱(2‑3)和第七纬纱(A2)、第一纬纱(A1)、第八纬纱(B2)、第二纬纱(B1)、第九纬纱(C2)、第三纬纱(C1)、第十纬纱(D2)、第四纬纱(D1)、 第十一纬纱(E2)、第五纬纱(E1)、第十二纬纱(F2)、第六纬纱(F1)交织,依次为:落第七纬纱(A2)、第一纬纱(A1)下,跨第八纬纱(B2)上,落第二纬纱(B1)下,跨第九纬纱(C2)上,落第三纬纱(C1)、第十纬纱(D2)、第四纬纱(D1)下,跨第十一纬纱(E2)上,落第五纬纱(E1)下,,跨第十二纬纱(F2)上,落第六纬纱(F1)下;⑦第三经纱(1‑3)和第七纬纱(A2)、第一纬纱(A1)、第八纬纱(B2)、第二纬纱(B1)、第九纬纱(C2)、第三纬纱(C1)、第十纬纱(D2)、第四纬纱(D1)、 第十一纬纱(E2)、第五纬纱(E1)、第十二纬纱(F2)、第六纬纱(F1)交织,依次为:跨第七纬纱(A2)、第一纬纱(A1)、第八纬纱(B2)上,落第二纬纱(B1)下,跨第九纬纱(C2)上,落第三纬纱(C1)下,跨第十纬纱(D2)、第四纬纱(D1)、第十一纬纱(E2)上,落第五纬纱(E1)下,跨第十二纬纱(F2)上,落第六纬纱(F1)下。
地址 213033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通江北路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