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微控制力矩陀螺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实现的振动式单框架微控制力矩陀螺,属于利用陀螺效应的制导或控制装置领域。陀螺依次包括顶层硅(1)、二氧化硅层(3)、底层硅(5)和基底(7);顶层硅(1)和底层硅(5)导电,二氧化硅层(3)绝缘,基底(7)是可以与硅键合的绝缘材料。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顶层硅上的梳齿、底层硅和基底上的驱动用电极分别连至相应的打线点,两者电位可以实现分别控制;2)在顶层硅和底层硅上,利用结构导电,避免将导线置于活动结构上;3)利用基底上的保护槽减小了底层硅与驱动用电极之间的间距,从而减小了驱动电压;4)利用驱动用电极和底层硅之间的尺寸关系避免了“吸合”现象的发生。<pb pnum="1" />
申请公布号 CN106342181B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7.18
申请号 CN200710306463.0 申请日期 2007.12.28
申请人 西北工业大学 发明人 苑伟政;秦子明;常洪龙;谢建兵;蒋庆华;吕湘连
分类号 G01C19/56(2012.01)I;B64G1/28(2006.01)I 主分类号 G01C19/56(2012.01)I
代理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代理人 顾潮琪;王鲜凯
主权项 一种微控制力矩陀螺,其特征在于,从上到下依次包括顶层硅(1)、二氧化硅层(3)、底层硅(5)和基底(7);顶层硅(1)和底层硅(5)导电,二氧化硅层(3)绝缘,基底(7)是可以与硅键合的绝缘材料;定义顶层硅(1)的法向方向为Z方向,依据右手定则建立XYZ坐标系;所述的顶层硅(1)包括中心圆(13)和第一扇环(15)组成的转子(11)、第二扇环(23)、径向梁(19)、活动梳齿(17)、固定梳齿(25)、折叠梁(29)、第一外框(21)、第二外框(27),所有结构厚度一致;中心圆(13)的周向均布有若干个以中心圆(13)半径为内径的第一扇环(15),每两个第一扇环(15)之间布有与第一外框(21)相连的径向梁(19),每相邻的第一扇环(15)和径向梁(19)之间有第二扇环(23),从而每两根径向梁(19)之间的结构依次为一个第二扇环(23)、一个第一扇环(15)、另一个第二扇环(23);每个第二扇环(23)径向延伸到相应的第二外框(27),第二扇环(23)内径大于中心圆(13)的半径,外径不大于第二外框(27)到中心圆(13)圆心的最短距离,并与中心圆(13)、径向梁(19)、第一扇环(15)、第一外框(21)分离;第二外框(27)到中心圆(13)圆心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扇环(15)的外径;在每个第一扇环(15)上径向分布有若干个周向的活动梳齿(17),每个第二扇环(23)上相应的一侧径向分布有若干个固定梳齿(25),相应的活动梳齿(17)和固定梳齿(25)构成一组梳齿驱动结构;每个第二外框(27)和任意个数的第一外框(21)通过相应的折叠梁(29)分别向外引至金属打线点(9),金属打线点(9)相对中心圆(13)的圆心对称分布于两侧,顶层硅(1)上的第一外框(21)和第二外框(27)将其中间的所有结构悬置起来;所述的二氧化硅层(3)的所有结构厚度相等,它包含有一块活动板(31),其中心有孔(35),两根沿X轴的等长的梁(33)从活动板(31)的两条相对边中点处垂直引出,另一端连至相应的固定点(47);孔(35)的半径大于顶层硅(1)上第一扇环(15)的外径,并同时小于第一外框(21)到中心圆(13)圆心和第二外框(27)到中心圆(13)圆心的最短距离;第一外框(21)和第二外框(27)置于活动板(31)之上;固定点(47)的位置和金属打线点(9)相对应,金属打线点(9)置于固定点(47)之上;所述的底层硅(5)的形状和二氧化硅层(3)一致,其活动板和梁的厚度一致,固定点的厚度大于活动板和梁的厚度,使活动板和梁悬置;其孔不大于二氧化硅层(3)上的孔(35);<pb pnum="1" />所述的基底(7)上在对应底层硅(5)上固定点(47)的位置处布有两个键合点(37),以两个键合点(37)的连线为对称轴布有两个沿X轴的驱动用电极(39);键合点(37)、驱动用电极(39)通过导线(43)引至相应的打线点(41);此外,还有相应的打线点(41)通过导线(43)引至顶层硅(1)上的金属打线点(9)。
地址 710072 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