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抗震加固用外贴式减震钢框架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震加固用外贴式减震钢框架,主要用于建筑抗震加固,属于土木工程结构消能减震领域。该减震钢框架包括沿梁的长度方向布置的上钢框架和下钢框架、以及固定在左柱上的左钢框架、固定在右柱上的右钢框架、和两端分别与上钢框架、下钢框架、左钢框架和右钢框架固定连接的金属屈服型阻尼器。其中,上钢框架和下钢框架的两端分别与左钢框架和右钢框架固定连接,上钢框架与上梁相连接,下钢框架与下梁相连接。上钢框架、下钢框架、左钢框架和右钢框架组成一个矩形框架,可实现高效、快速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不需湿作业,仅对局部施工,绝大部分构件及配件由工厂预制,现场装配,可实现标准化生产。
申请公布号 CN201991099U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9.28
申请号 CN201020256537.1 申请日期 2010.07.02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发明人 高向宇;武娜;任洁;黄海涛
分类号 E04B1/98(2006.01)I 主分类号 E04B1/98(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代理人 张慧
主权项 抗震加固用外贴式减震钢框架,其特征在于:该减震钢框架包括沿梁的长度方向布置的上钢框架(1)和下钢框架(2)、以及固定在左柱(8)上的左钢框架(3)、固定在右柱(9)上的右钢框架(4)、和两端分别与上钢框架(1)、下钢框架(2)、左钢框架(3)和右钢框架(4)固定连接的金属屈服型阻尼器(5);其中,上钢框架(1)和下钢框架(2)的两端分别与左钢框架(3)和右钢框架(4)固定连接,上钢框架(1)与上梁相连接,下钢框架(2)与下梁相连接;上钢框架(1)、下钢框架(2)、左钢框架(3)和右钢框架(4)组成一个矩形框架,并且本层的上钢框架用作上层的下钢框架,本层的下钢框架用作下层的上钢框架;梁与柱存在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梁与柱的外皮不平齐,另一种形式梁与柱的外皮平齐,所以上钢框架(1)和下钢框架(2)与梁的连接形式也存在两种结构,把梁与柱的外皮不平齐称为第一连接形式,把梁与柱的外皮平齐称为第二连接形式;对于第一种连接形式,上钢框架(1)与上梁之间通过第二型钢(11)、第三型钢(12)、底盖(13)和盖板(14)相连接,具体连接关系为:底盖(13)的截面形状与上梁(6)的截面形状相同,底盖(13)分别布置在上梁(6)的左右两侧靠近端部,底盖(13)覆盖在上梁(6)的下表面,盖板(14)布置在本层楼板的上表面并与底盖(13)的位置相对应,螺栓自上而下依次穿过盖板(14)、楼板和底盖(13)后将三者固定;第三型钢(12)和第二型钢(11)沿竖直方向布置,第三型钢(12)焊接于底盖(13)的侧面,第二型钢(11)焊接在上钢框架(1)的侧面,第三型钢(12)和第二型钢(11)内接,二者能够沿着竖直方向相对滑动,在第二型钢(11)上沿竖直方向开有长椭圆形的通孔,在第三型钢(12)上与第二型钢(11)上的长椭圆形通孔位置对应的范围内开有一圆孔,螺栓穿过第二型钢(11)上的长椭圆形通孔和第三型钢上的圆孔后将二者固定,这样使得上钢框架(1)和上梁之间在沿着竖直方向的一定范围内可以相对移动,而水平方向的运动则受到限制;下钢框架与下梁的连接形式与上钢框架与上梁的连接形式相同;对于第二种连接形式,上钢框架(1)与上梁之间通过底盖(13)和盖板(14)相连接;具体连接形式为:底盖(13)的截面形状与上梁(6)的截面形状相同,底盖(13)分别布置在上梁(6)的左右两侧靠近端部,底盖(13)覆 盖在上梁(6)的下表面,盖板(14)布置在本层楼板的上表面并与底盖(13)的位置相对应,螺栓自上而下依次穿过盖板(14)、楼板和底盖(13)后将三者固定;在上钢框架(1)上沿竖直方向开有长椭圆形通孔,在底盖的侧面与上钢框架(1)上的长椭圆形通孔位置对应的范围内开有一圆孔,螺栓穿过上钢框架(1)上的长椭圆形通孔和底盖(13)上的圆孔后将二者固定,这样使得上钢框架(1)和上梁之间在沿着竖直方向的一定范围内可以相对移动,而水平方向的运动则受到限制;下钢框架与下梁的连接形式与上钢框架与上梁的连接形式相同;左钢框架(3)与左柱(8)之间的连接形式为:在左钢框架上设置长椭圆型螺栓孔,在左柱(8)上与左钢框架上的长椭圆形螺栓孔位置对应的范围内钻圆孔,安装时,将左柱(8)上的圆孔和左钢框架(3)上的长椭圆形螺栓孔对上,用螺栓固定,从而使得左钢框架(3)在沿着层高的方向可有小范围的移动,在沿着跨度的方向上则不可以移动;右钢框架(4)与右柱(9)之间的连接形式与左钢框架与左柱之间的连接形式相同。
地址 100124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