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10),其包括:变速部(20);电动机(M2);电控差动部(16);容纳变速部、电动机和电控差动部的壳体(12);以及用于支承电动机的转子且包括支承部(40s)和锥形部(40t)的支承部件(40),支承部形成于支承部件的一个轴向端部(40a),在轴向端部(40a)处转子被绕其轴线可旋转地支承,锥形部的直径从上述轴向端部(40a)沿轴向朝另一个轴向端部(40b)增大,在轴向端部(40b)处支承部件固定在壳体上,并且其中电动机的定子的卷绕部(46w)配置在形成于锥形部(40t)的径向外侧的空间内,而在形成于锥形部的径向内侧的空间内配置有用于向变速部的摩擦接合装置(C,B)供给工作流体的流体通路部(52)。
申请公布号 CN101337500B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8.31
申请号 CN200810128140.1 申请日期 2008.07.07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发明人 岩濑雄二;小岛昌洋;茨木隆次;田端淳;今村达也;柿并拓马;佐田夏木;新智夫;池宣和
分类号 B60K6/36(2006.01)I;B60K6/26(2007.10)I;B60K6/40(2007.10)I;B60L11/00(2006.01)I 主分类号 B60K6/36(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马江立;柴智敏
主权项 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10),包括:(a)变速部(20),所述变速部构成动力传递路径的一部分,并包括摩擦接合装置(C,B);(b)第二电动机(M2),所述第二电动机连接到所述动力传递路径,并包括转子(44)和具有卷绕部(46w)的定子(46);(c)电控差动部(16),所述电控差动部连接到所述第二电动机,并且在所述电控差动部的输入轴(14)和输出轴(18)的转速之间具有差动状态,所述差动状态可根据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工作速度的变化进行控制;以及(d)壳体(12),所述壳体容纳所述变速部、所述第二电动机和所述电控差动部,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承所述第二电动机(M2)的所述转子(44)的支承部件(40),所述支承部件(40)包括支承部(40s)和锥形部(40t),所述支承部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件的一个轴向端部(40a),在所述一个轴向端部(40a)处所述转子被绕其轴线可旋转地支承,所述锥形部的直径从所述一个轴向端部(40a)沿轴向朝另一个轴向端部(40b)增大,在所述另一个轴向端部(40b)处所述支承部件固定在所述壳体(12)上,其中所述第二电动机(M2)的所述定子(46)的所述卷绕部(46w)配置在形成于所述锥形部(40t)的径向外侧的空间内,而在形成于所述锥形部的径向内侧的空间内配置有用于向所述变速部(20)的所述摩擦接合装置供给工作流体的流体通路部(52),并且其中,所述支承部件(40)还包括贯穿所述锥形部(40t)而形成为从所述另一个轴向端部(40b)朝所述支承部件(40)的径向内部延伸的多个第一流体通路(48),以及从所述一个轴向端部(40a)沿所述支承部件的轴向延伸到形成于所述锥形部(40t)的径向内侧的所述空间内的内筒形部(40c),所述内筒形部具有在所述内筒形部的外周面上开口并具有在所述内筒形部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相应开口端的多个第二流体通路(54)。
地址 日本爱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