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
摘要
申请公布号 TWM360912 申请公布日期 2009.07.11
申请号 TW097223871 申请日期 2008.12.31
申请人 吴庆隆 高雄市苓雅区允文街128号;吴淑惠 高雄县鸟松乡明湖路100号8楼之11;吴庆二 高雄县鸟松乡澄湖路208巷5号5楼之2 发明人 吴庆隆
分类号 E04D1/34 (2006.01) 主分类号 E04D1/34 (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恽轶群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3段248号7楼;陈文郎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3段248号7楼
主权项 1.一种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适合定位于一支撑梁上用以结合一建筑顶板,包含:一第一结合件,包括一第一本体部、一自该第一本体部顶侧缘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撑部,及自该第一本体部底侧缘向外延伸的第一承载部;一第二结合件,与该第一结合件对应接设,包括一与该第一本体部对应连设之第二本体部、一自该第二本体部顶侧缘朝相反于第一支撑部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及一自该第二本体部底侧缘朝相反于第一承载部方向延伸的第二承载部,其中,该第二结合件与第一结合件共同界定出至少一位于其一端缘之结合空间;以及一定位件,包括一可定位于该结合空间中用以结合该第一、二本体部的结合部,及一设置于该支撑梁上的定位部。2.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其中,该第一结合件更包括一自该第一承载部朝该第一本体部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部,及一自该第一支撑部朝该第一本体部方向弯弧延伸的第一弯弧部,而该第二结合件更包括一自该第二承载部朝该第二本体部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部,及一自该第二支撑部朝该第二本体部方向弯弧延伸的第二弯弧部。3.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其中,该结合空间是形成于该第一结合件的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结合件的第二支撑部上,并朝该第一结合件的第一承载部与该第二结合件的第二承载部方向延伸4.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更包含一介于该第一结合件的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二结合件的第二本体部间的间隔件,该间隔件与该第一、二本体部相配合界定出该结合空间。5.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其中,该结合空间是形成于该第一结合件的第一支撑部上,并朝该第一承载部方向延伸。6.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其中,该第一结合件的长度小于该第二结合件的长度,该第一结合件与该第二结合件的长度差形成该结合空间。7.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其中,该第一结合件的第一本体部与该第二结合件的第二本体部上皆至少凸设有一补强肋,相对应的补强肋与该第一、二本体部相配合界定出该结合空间。8.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至7项中任一项所述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更包含一可拆卸地套覆于该第一、二结合件之第一、二支撑部外周面上的饰板,其中,该饰板形成有一与该结合空间相对应的穿槽。图式简单说明: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现有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图2是一剖视图,辅助说明图1;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新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图4是一剖视图,辅助说明图3;图5是一俯视图,说明接合多数个该第一较佳实施例时的态样;图6是一立体分解图,辅助说明图5;图7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新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之第二较佳实施例;图8是一剖视图,辅助说明图7;图9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新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之第三较佳实施例;图10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新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之第四较佳实施例;图1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新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之第五较佳实施例;图12是一俯视图,说明该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态样;图1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新型建筑顶板的结合装置之第六较佳实施例;及图14是一剖视图,辅助说明图13。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