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浙贝母脱毒组培鳞茎的培养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浙贝母脱毒组培鳞茎的培养方法,属植物种苗繁殖技术领域,专用于浙贝母脱毒苗的繁殖与病毒的检测。该方法包括:培养基的配制;脱毒组培鳞茎的培养;病毒ELISA检测等步骤。具有脱毒效果好,病毒检测灵敏度高,可保证脱毒子鳞茎中无病毒存在,有效控制了病毒病的发生与传播;鳞茎增殖快,月增殖率可达4.5倍,适合工厂化育苗,大大节省了传统方法的繁种用地,显著降低了浙贝母的生产成本;可在浙贝母品种提纯复壮与开发中推广应用。
申请公布号 CN101213937A 申请公布日期 2008.07.09
申请号 CN200710306829.4 申请日期 2007.12.28
申请人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发明人 陈剑平;徐刚;郑红英;林林;汪一婷;程晔;吕永平;牟豪杰
分类号 A01H4/00(2006.01);A01G31/00(2006.01);C12N5/04(2006.01) 主分类号 A01H4/00(2006.01)
代理机构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沈伾伾
主权项 1.一种浙贝母脱毒组培鳞茎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1)培养基的配制,包括基本培养基和组培各阶段培养基的各组分与每升所含重量为:1)基本培养基:子鳞茎诱导、增殖、壮苗及鳞茎生长培养基用MS培养基;鳞茎生根培养基用1/2 MS培养基;其中,蔗糖或白糖20~40g/L,琼脂7~9g/L,pH 5.6~5.8;2)子鳞茎诱导培养基:MS+2,4-D 0.5~1.5mg/L+ZT 1~3mg/L;3)子鳞茎增殖培养基:MS+BA 1~3mg/L+NAA 1~3mg/L+盐酸硫胺素4mg/L;4)壮苗培养基:MS+BA 0.5~1.5mg/L+NAA 0.5~1.5mg/L+盐酸硫胺素4mg/L;5)鳞茎生长培养基:MS+BA 0.1~1mg/L+NAA 0.1~1mg/L+盐酸硫胺素4mg/L+水解酪蛋白500mg/L;6)鳞茎生根培养基:1/2MS+NAA 0.1~1mg/L+盐酸硫胺素4mg/L;(2)浙贝母脱毒组培鳞茎的培养:1)外植体的选取、培育与处理:①取浙贝母新生长的鳞茎、嫩茎或花梗,经灭菌处理,作为摘取脱毒组培用外植体的材料;②子鳞茎诱导培养:将外植体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切成0.3~0.6cm的切段,接种在子鳞茎诱导培养基上,在培养条件下培养1~2个月后,诱导形成子鳞茎;③子鳞茎增殖培养:将诱导形成的子鳞茎转接到子鳞茎增殖培养基上,在培养条件下培养30~45天增殖出子鳞茎;④壮苗培养:将增殖的子鳞茎在4℃低温、光强2000~3000Lx,光照时间12h/d下处理1周,然后在培养条件下培养30~45天长成苗高5~7cm的壮苗;⑤热处理:将壮苗在35℃、光强2000~3000Lx,光照时间12h/d下处理2~4周后,供茎尖培养用;⑥茎尖培养:将热处理后的组培壮苗在解剖镜下,摘出0.2~0.5mm长带1~2个叶原基的茎尖作为脱毒培养的外植体;2)子鳞茎诱导培养:将外植体茎尖接种在子鳞茎诱导培养基上,在培养条件下培养1~2个月后,诱导形成子鳞茎;3)子鳞茎增殖培养:将子鳞茎转接到子鳞茎增殖培养基上,在培养条件下培养30~45天增殖出子鳞茎;根据对子鳞茎数量的需求,每隔30~45天按同样方法进行子鳞茎再增殖;4)子鳞茎生长培养:将子鳞茎转接到子鳞茎生长培养基上,在培养条件下培养30~45天,使鳞茎长大到0.5~1cm;5)生根培养:将长大的子鳞茎接种在生根培养基上,在培养条件下培养20~30天后,子鳞茎上部长出叶片,子鳞茎基部长出3~5根根系;6)移栽:待生根子鳞茎苗高生长至5~7cm以上、根长出5根以上时,移栽基质培养1~2个月至成苗。(3)、病毒ELISA检测:将田间病株所携带的浙贝母花叶病毒(Thunberg fritillary mosaicVirus,TFMV)和贝母Y病毒(Fritillary virus Y,FVY),经扩增、克隆和原核表达后,所获得的大量相关病毒外壳蛋白,用于小鼠或家兔免疫,制备成病毒特异性抗血清后,对浙贝母脱毒组培鳞茎进行病毒ELISA检测。
地址 310021浙江省杭州市石桥路1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