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变极与变功率相结合的电机绕组
摘要 变极与变功率相结合的电机绕组,它涉及电机绕组结线方式的改进,它解决了变极电机无法改变输出功率,及变功率电机无法同时变极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变极与变功率相结合的电机绕组,所述电机绕组包括A、B、C三相绕组,上述每相绕组都分为二小段,每小段均有首、尾两个引出端,每小段都含有m个线圈(m=1、2、…),整个电机绕组共有十二个引出端,它们通过继电器进行切换可以获得下述三种结构:1)一个极数为P的第一功率状态下的双星形联结的电机绕组;2)一个极数为P的第二功率状态下的星形联结的电机绕组;3)一个极数为Q的第二功率状态下的星形联结的电机绕组。本实用新型特有的定子绕组的排列方式,最终实现在变功率的同时达到变极的效果。
申请公布号 CN2872722Y 申请公布日期 2007.02.21
申请号 CN200620020129.X 申请日期 2006.01.23
申请人 哈尔滨理工大学;李伟力;沈稼丰 发明人 李伟力;陈文彪;沈稼丰;黄士鹏;夏德媛;周封;宋德风
分类号 H02K17/14(2006.01);H02K19/12(2006.01);H02K3/28(2006.01) 主分类号 H02K17/14(2006.01)
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王吉东
主权项 1、变极与变功率相结合的电机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绕组包括A、B、C三相绕组,上述每相绕组都分为二小段,每小段均有首、尾两个引出端,每小段都含有m个线圈,A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标记为(A11)、末引出端标记为(A12),A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标记为(A21)、末引出端标记为(A22),B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标记为(B11)、末引出端标记为(B12),B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标记为(B21)、末引出端标记为(B22),C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标记为(C11)、末引出端标记为(C12),C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标记为(C21)、末引出端标记为(C22),整个电机绕组共有十二个引出端,它们通过继电器进行切换可以获得下述三种结构:1)A相绕组第二段的末引出端(A22)、B相绕组第二段的末引出端(B22)与C相绕组第二段的末引出端(C22)相连,A相绕组第一段的末引出端(A12)、B相绕组第一段的末引出端(B12)与C相绕组第一段的末引出端(C12)相连,A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A11)、A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A21)都与交流电源的第一相输出端(L1)相连,B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B11)、B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B21)都与交流电源的第二相输出端(L2)相连,C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C11)、C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C21)都与交流电源的第三相输出端(L3)相连,此时得到一个极数为P的第一功率状态下的双星形联结的电机绕组;2)A相绕组第二段的末引出端(A22)、B相绕组第二段的末引出端(B22)与C相绕组第二段的末引出端(C22)相连,A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A21)与A相绕组第一段的末引出端(A12)相连,A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A11)与交流电源的第一相输出端(L1)相连,B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B21)与B相绕组第一段的末引出端(B12)相连,B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B11)与交流电源的第二相输出端(L2)相连,C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C21)与C相绕组第一段的末引出端(C12)相连,C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C11)与交流电源的第三相输出端(L3)相连,此时得到一个极数为P的第二功率状态下的星形联结的电机绕组;3)A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A21)、B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B21)与C相绕组第二段的首引出端(C21)相连,A相绕组第二段的末引出端(A22)与A相绕组第一段的末引出端(A12)相连,A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A11)交流电源的第一相输出端(L1)相连,B相绕组第二段的末引出端(B22)与B相绕组第一段的末引出端(B12)相连,B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B11)交流电源的第二相输出端(L2)相连,C相绕组第二段的末引出端(C22)与C相绕组第一段的末引出端(C12)相连,C相绕组第一段的首引出端(C11)与交流电源的第三相输出端(L3)相连,此时得到一个极数为Q的第二功率状态下的星形联结的电机绕组。
地址 15004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动力区大庆路121号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区224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