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海绵共附生优势细菌组成及宿主特异菌的分子鉴定方法
摘要 一种海绵共附生优势细菌组成及宿主特异菌的分子鉴定方法,研磨破碎海绵后经溶菌酶与蛋白酶K处理释放DNA,采用酚-氯仿方法制备海绵共附生微生物宏基因组总DNA样品,以其为模板,以细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小于500bp的16S rDNA片段,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将混合片段分开得到16S rDNA-DGGE基因指纹图谱,割胶回收DNA条带,再次PCR扩增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确认条带位置,纯化后克隆、测序,对照基因库进行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通过一种海绵的DGGE指纹图谱上所有条带的分析对海绵共附生的优势细菌组成进行分子鉴定,通过找到不同海绵的DGGE指纹图谱上的差异性条带完成宿主特异菌的分子鉴定。
申请公布号 CN1763225A 申请公布日期 2006.04.26
申请号 CN200510029321.5 申请日期 2005.09.01
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 发明人 李志勇;何丽明
分类号 C12Q1/68(2006.01) 主分类号 C12Q1/68(2006.01)
代理机构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毛翠莹
主权项 1、一种海绵共附生优势细菌组成及宿主特异菌的分子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海绵共附生微生物的基因组总DNA的提取:将海绵样品用无菌小刀切成小块,加入pH8.0-8.5的由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与乙二胺四乙酸二纳配置的TE缓冲液,于置于冰块上的研钵中研磨,取研磨后的悬浮液离心弃上清,加入TE缓冲液悬浮沉淀,并加入溶菌酶混匀,35-40℃水浴处理,再加入十二烷基磺酸纳及蛋白酶K混匀于50-60℃水浴处理,离心取上清,加入1-1.5倍体积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饱和酚充分混匀重复抽提,离心取上清,依次加入1-1.5倍体积的体积比为25∶24∶1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饱和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1-1.5倍体积的体积比为24∶1的氯仿∶异戊醇混合液处理,离心取上清后,加入0.1-0.2倍体积的5M NaCl和1-2倍体积的异丙醇处理析出DNA沉淀,离心弃去异丙醇,加入70-75%的乙醇洗涤沉淀,离心弃去乙醇,干燥后将沉淀加入TE缓冲液和不含DNA酶的RNase酶,35-40℃水浴处理消解去除R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得到基因组总DNA样品;2)16S rDNA-DGGE基因指纹图的构建:以第1步得到的基因组总DNA样品为模板,采用针对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得到海绵共附生细菌DNA的16S rDNA片段,将小于500bp的16S rDNA的混合片段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染色、拍照得到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指纹图谱;3)海绵共附生的优势细菌组成的分子鉴定:对于每一种海绵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指纹图谱,割胶回收条带,经无菌水多次冲洗后捣碎,加入TE缓冲液浸泡、涡旋后离心取上清作为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模板进行再扩增,确认是回收的条带后用DNA纯化试剂盒纯化,构建重组载体后转化宿主菌,筛选、鉴定连接有外源DNA片段的阳性克隆,提取质粒DNA进行16S rDNA测序,通过对照基因库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条带代表的细菌的分类地位;4)海绵宿主特异菌的分子鉴定:通过对比不同海绵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图谱的差异,找出某一海绵特有的差异性条带,采用以上相同的方法割胶回收、克隆测序、序列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宿主特异菌的分类地位。
地址 200240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