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接触器及电气连接装置
摘要 为使电气连接装置之接触器与端子之间的克耳文(Kelvin)连接为确实。接触器,包含:具有导电性之第1及第2接触器片、及至少1个如聚醯亚胺般之片状之绝缘体。各接触器片,具有:板状之本体部,具有底座部、从底座部伸长之伸长部、与形成于底座部之导电性部接触部;及端子接触部,形成于伸长部。两底座部,隔着绝缘体朝该等厚度方向相对向,一端子接触部,不与另一接触器片电气接触,而向另一底座部延伸,另一端子接触部,不与一接触器片电气接触,而向一底座部延伸。
申请公布号 TWI246600 申请公布日期 2006.01.01
申请号 TW093122871 申请日期 2004.07.30
申请人 麦克隆尼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大里卫知;后藤良仁
分类号 G01R31/26 主分类号 G01R31/2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镒珠 台北市中山区长安东路2段112号9楼
主权项 1.一种接触器,包含: 第1接触器片,具有:板状之第1本体部,其具有第1底 座部、从该第1底座部延伸之第1延伸部、与形成 于该第1底座部且紧压于形成在基板之一导电性部 之第1导电性部接触部;及第1端子接触部,形成于该 第1延伸部且紧压于半导体元件之端子; 第2接触器片,具有:板状之第2本体部,其具有第2底 座部、从该第2底座部延伸之第2延伸部、与形成 于该第2底座部且紧压于形成在该基板之另一导电 性部之第2导电性部接触部;及第2端子接触部,形成 于该第2延伸部且紧压于该端子;及 至少1个片状之绝缘体,配置于该第1底座部与第2底 座部之间; 该第1及第2底座部,隔着该绝缘体沿其等厚度方向 相对向;该第1端子接触部,不与该第2接触器片电气 接触,而向该第2底座部延伸;该第2端子接触部,不 与该第1接触器片电气接触,而向该第1底座部延伸 。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接触器,其中, 该绝缘体,进一步具有第1接触防止部,用来防止该 第1端子接触部与该第2底座部之电气接触、及该 第2端子接触部与该第1底座部之电气接触。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接触器,其中, 该绝缘体,进一步具有第2接触防止部,突出于形成 在该第1端子接触部与该第2端子接触部之间,用来 防止该第1端子接触部与该第2端子接触部之电气 接触。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接触器,其中,该第2接触 防止部形成于该第1接触防止部。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接触器,其中, 该第1端子接触部,在该厚度方向之厚度,系比该第2 本体部之厚度尺寸与该绝缘体之厚度尺寸的合计 尺寸大,且在该第1本体部之厚度尺寸、该绝缘体 之厚度尺寸、与该第2本体部之厚度尺寸的合计尺 寸以下; 该第2端子接触部,在该厚度方向之厚度,系比该第1 本体部之厚度尺寸与该绝缘体之厚度尺寸的合计 尺寸大,且在该第1本体部之厚度尺寸、该绝缘体 之厚度尺寸、与该第2本体部之厚度尺寸的合计尺 寸以下。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接触器,其中,在 该第1导电性部接触部与该第2导电性部接触部之 间形成空间。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接触器,其中,该 绝缘体包含相对向之一对绝缘片,在该一对绝缘片 间配置黏着剂。 8.一种电气连接装置,系用以使半导体元件之复数 个端子与形成于基板一面之导电性部形成电气连 接者,其包含: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至第7项中任一项 之接触器、及用以将该接触器并排组装于该基板 之组装装置; 该组装装置系具备:组装于该基板之板状体,其具 有沿该接触器之排列方向隔着间隔配置且朝与该 接触器之排列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的复数个狭缝; 及至少1个弹性体,以朝该接触器之排列方向延伸 之状态配置于该板状体,用来将该接触器组装于该 板状体; 各接触器之该第1及第2端子接触部贯穿该狭缝。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电气连接装置,其中, 该第1本体部,从该第1端子接触部至第1导电性部接 触部系弯曲成大致J字形; 该第2本体部,从该第2端子接触部至第2导电性部接 触部系弯曲成大致J字形; 该弹性体抵接于该接触器之大致J字形弯曲部。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电气连接装置,其中, 该第1及第2本体部,分别形成具有第1圆弧状部分与 第2圆弧状部分的大致S字形之形状; 该第1及第2端子接触部,分别位于该第1圆弧状部分 之外侧; 该第1及第2导电性部接触部,分别位于该第2圆弧状 部分之外侧; 该组装装置至少具有2个弹性体,一该弹性体抵接 于该第1圆弧状部分之内侧,另一该弹性体抵接于 该第2圆弧状部分之内侧。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电气连接装置,其中, 第1及第2本体部系具有:互相平行之2个直线部分与 形成于两直线部分之间且结合两直线部分之曲线 部分的大致U字形之形状; 该第1及第2延伸部,分别形成于该直线部分之一侧; 该第1及第2导电性部接触部,分别形成于该直线部 分之另一侧。 图式简单说明: 图1,系表示本发明之接触器之第1实施例的分解立 体图。 图2,系图1所示之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3(A),系将图2所示之接触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3(B),系将图2所示之接触器从左方观察的侧视图; 图3(C),系将图2所示之接触器从前面观察的前视图 。 图4,系将图3(C)所示之接触器之局部省略的前视图 。 图5,系将使用图2所示之接触器的本发明之电气连 接装置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6,系将图5所示之电气连接装置从下方观察的仰 视图。 图7,系沿图5之7-7线之截面图。 图8,系用来说明图7所示之电气连接装置之接触器 之动作的示意图。 图9(A),系表示本发明之接触器之第2实施例的前视 图;图9(B),系将图9(A)所示之接触器从左方观察的侧 视图。 图10,系使用于图5所示之电气连接装置之另一实施 例之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11,系使用图10所示之接触器之电气连接装置的 截面图。 图12,系使用于图5所示之电气连接装置之另一实施 例之接触器的前视图。 图13,系图12所示之接触器的立体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