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新颖之基因选殖方法
摘要 本发明之特征为将机能蛋白质融合于融合蛋白质自体来分离编码膜结合蛋白质基因,并使融合蛋白质内特有认识抗体之表位与以往之TMT法有所不同。因此将可能分离编码选择性膜结合蛋白质之基因。
申请公布号 TW593679 申请公布日期 2004.06.21
申请号 TW088107113 申请日期 1999.05.03
申请人 中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土屋政幸;齐藤干良;大友俊彦
分类号 C12N15/10;C12N15/12;C07K19/00 主分类号 C12N15/1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洪澄文 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四段二七九号三楼
主权项 1.一种编码膜结合蛋白质之基因的分离方法,包括 下列步骤: (i)将含有DNA的载体导入细胞之中,上述DNA由编码具 有与抗原结合亲和性、且可分泌之抗体的DNA以及 连结其3'侧下游之待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 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构成; (ii)在细胞内表现具有与抗原结含亲和性、且可分 泌之抗体与编码待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之 可能性的候选基因之蛋白质之融合蛋白质; (iii)使在细胞膜上表现融合蛋白质的细胞与抗原 接触,并且选择结合于抗原的细胞; (iv)由选择的细胞中分离出插入载体内的具有编码 膜结合蛋白质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2.根据申请 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骤(i)导入细胞 的载体为,将待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之可能 性的候选基因导入载体的限制酵素认识部位所得 到的载体,该限制酵素认识部位位于编码抗体之DNA 的3'侧下游。3.根据申请专利第1项所述之方法,其 中步骤(i)导入细胞的载体为,将编码抗体的DNA以及 连结其3'侧下游之待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 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所构成的DNA导入载体所得到 的载体。4.根据申请专利第1项所述之方法,其中编 码抗体的DNA以及连结其3'侧下游之待测之具有编 码膜结合蛋白质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之间是以编 码连接分子(peptide linker)的DNA连结着。5.根据申 请专利第2项所述之方法,其中编码抗体的DNA以及 连结其3'侧下游之待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 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之间是以编码连接分子( peptide linker)的DNA连结着。6.根据申请专利第3项所 述之方法,其中编码抗体的DNA以及连结其3'侧下游 之待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之可能性的候选 基因之间是以编码连接分子(peptide linker)的DNA连 结着。7.根据申请专利第1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待测 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为 由哺乳动物细胞得到之cDNA库而来。8.根据申请专 利第2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待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 蛋白质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为由哺乳动物细胞得 到之cDNA库而来。9.根据申请专利第3项所述之方法 ,其中待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之可能性的候 选基因为由哺乳动物细胞得到之cDNA库而来。10.根 据申请专利第4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待测之具有编 码膜结合蛋白质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为由哺乳动 物细胞得到之cDNA库而来。11.根据申请专利第5项 所述之方法,其中待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之 可能性的候选基因为由哺乳动物细胞得到之cDNA库 而来。12.根据申请专利第6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待 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 为由哺乳动物细胞得到之cDNA库而来。13.根据申请 专利第1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骤(i)导入细胞的载 体之中,含有在编码抗体的DNA之5'侧上游编码分泌 信号序列的DNA。14.根据申请专利第2项所述之方法 ,其中步骤(i)导入细胞的载体之中,含有在编码抗 体的DNA之5'侧上游编码分泌信号序列的DNA。15.根 据申请专利第3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骤(i)导入细 胞的载体之中,含有在编码抗体的DNA之5'侧上游编 码分泌信号序列的DNA。16.根据申请专利第4项所述 之方法,其中步骤(i)导入细胞的载体之中,含有在 编码抗体的DNA之5'侧上游编码分泌信号序列的DNA 。17.根据申请专利第5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骤(i) 导入细胞的载体之中,含有在编码抗体的DNA之5'侧 上游编码分泌信号序列的DNA。18.根据申请专利第6 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骤(i)导入细胞的载体之中, 含有在编码抗体的DNA之5'侧上游编码分泌信号序 列的DNA。19.根据申请专利第7项所述之方法,其中 步骤(i)导入细胞的载体之中,含有在编码抗体的DNA 之5'侧上游编码分泌信号序列的DNA。20.根据申请 专利第8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骤(i)导入细胞的载 体之中,含有在编码抗体的DNA之5'侧上游编码分泌 信号序列的DNA。21.根据申请专利第9项所述之方法 ,其中步骤(i)导入细胞的载体之中,含有在编码抗 体的DNA之5'侧上游编码分泌信号序列的DNA。22.根 据申请专利第10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骤(i)导入细 胞的载体之中,含有在编码抗体的DNA之5'侧上游编 码分泌信号序列的DNA。23.根据申请专利第11项所 述之方法,其中步骤(i)导入细胞的载体之中,含有 在编码抗体的DNA之5'侧上游编码分泌信号序列的 DNA。24.根据申请专利第12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骤( i)导入细胞的载体之中,含有在编码抗体的DNA之5' 侧上游编码分泌信号序列的DNA。25.根据申请专利 第1-24项任一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抗体为单链抗体 。26.根据申请专利第25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载体包 含,将编码抗体的固定区域之DNA连结于编码单链抗 体的DNA之3'侧下游所构成的DNA。27.根据申请专利 第1-24项任一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抗原与支持体结 合着。28.根据申请专利第25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抗 原与支持体结合着。29.根据申请专利第26项所述 之方法,其中抗原与支持体结合着。30.根据申请专 利第27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支持体为细胞培养用支 持体。31.根据申请专利第28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支 持体为细胞培养用支持体。32.根据申请专利第29 项所述之方法,其中支持体为细胞培养用支持体。 33.根据申请专利第1-24项任一项所述之方法,其中 包括分析步骤,用以决定从细胞得到的基因是否有 新颖序列。34.根据申请专利第25项所述之方法,其 中包括分析步骤,用以决定从细胞得到的基因是否 有新颖序列。35.根据申请专利第26项所述之方法, 其中包括分析步骤,用以决定从细胞得到的基因是 否有新颖序列。36.根据申请专利第27项所述之方 法,其中包括分析步骤,用以决定从细胞得到的基 因是否有新颖序列。37.根据申请专利第28项所述 之方法,其中包括分析步骤,用以决定从细胞得到 的基因是否有新颖序列。38.根据申请专利第29项 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分析步骤,用以决定从细胞 得到的基因是否有新颖序列。39.根据申请专利第 30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分析步骤,用以决定从细 胞得到的基因是否有新颖序列。40.根据申请专利 第31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分析步骤,用以决定从 细胞得到的基因是否有新颖序列。41.根据申请专 利第32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分析步骤,用以决定 从细胞得到的基因是否有新颖序列。42.根据申请 专利第33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cDN库筛选步骤,用 以得到含有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列之基因的全长 基因。43.根据申请专利第34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 括cDNA库筛选步骤,用以得到含有从细胞得到的新 颖序列之基因的全长基因。44.根据申请专利第35 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cDNA库筛选步骤,用以得到 含有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列之基因的全长基因。 45.根据申请专利第36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cDNA库 筛选步骤,用以得到含有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列之 基因的全长基因。46.根据申请专利第37项所述之 方法,其中包括cDNA库筛选步骤,用以得到含有从细 胞得到的新颖序列之基因的全长基因。47.根据申 请专利第38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cDNA库筛选步骤 ,用以得到含有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列之基因的全 长基因。48.根据申请专利第39项所述之方法,其中 包括cDNA库筛选步骤,用以得到含有从细胞得到的 新颖序列之基因的全长基因。49.根据申请专利第 40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cDNA库筛选步骤,用以得 到含有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列之基因的全长基因 。50.根据申请专利第41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cDNA 库筛选步骤,用以得到含有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列 之基因的全长基因。51.根据申请专利第42项所述 之方法,其中包括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列之基因的 全长基因之分离步骤。52.根据申请专利第43项所 述之方法,其中包括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列之基因 的全长基因之分离步骤。53.根据申请专利第44项 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列之基 因的全长基因之分离步骤。54.根据申请专利第45 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列之 基因的全长基因之分离步骤。55.根据申请专利第 46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列 之基因的全长基因之分离步骤。56.根据申请专利 第47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从细胞得到的新颖序 列之基因的全长基因之分离步骤。57.根据申请专 利第48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从细胞得到的新颖 序列之基因的全长基因之分离步骤。58.根据申请 专利第49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从细胞得到的新 颖序列之基因的全长基因之分离步骤。59.根据申 请专利第50项所述之方法,其中包括从细胞得到的 新颖序列之基因的全长基因之分离步骤。60.一种 用来分离编码膜结合蛋白质之基因的试药组(kit), 包括: 具有限制酵素认识部位的载体,该部位为用来将待 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 插入编码具有可分泌与抗原结合亲和性的抗体的 DNA之3'侧下游;以进行以下步骤: (i)将含有DNA之上述载体导入细胞之中,上述DNA由编 码具有与抗原结合亲和性、且可分泌之抗体的DNA 以及连结其3'侧下游之待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 白质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构成; (ii)在细胞内表现出具有与抗原结合亲和性、且可 分泌之抗体与编码待测之具有编码膜结合蛋白质 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之蛋白质之融合蛋白质; (iii)使在细胞膜上表现出融合蛋白质的细胞与抗 原接触,并且选择结合于抗原的细胞; (iv)由选择的细胞中分离出插入载体内的具有编码 膜结合蛋白质之可能性的候选基因。图式简单说 明: 图1为表示表现选殖载体-pTMT-SR345之构造模式图,图 中之「SR345」为人类IL-6接受体细胞外区,「NEO」为 新霉素(Neomycin)耐药性基因,「EF1」为链伸长 因子1之启动因子区。为SV40初期启动因子,「Ampr 」为安比西林(Ampicillin)耐药性基因。 图2为表示,表现载体-pTMT-scFv之构造模式图。图中 「scFv」为单链抗体,「Ig's」为抗体分泌信号。 其他记号与图1相同。 图3为使用导入各种质体DNA之COS-7细胞进行淘洗( panning),回收菌落数之表示。 图4为表示,表现载体-pTMT-BvGS3之构造模式,图中之 「hPMI-BvGS3」为二价之单链抗体。其他所用之记号 与图1及图2相同。 图5为表示相对于导入各种质体DNA之COS-7细胞所人 型化PM-1抗体,使用兔子多株抗体以连续(流体)细胞 计数器予以解析时之频率分布图表。 图6为表示,导入各种质体DNA之COS-7细胞,使用小自 鼠抗IL-6接受体抗体MT-18,以连续(流体)细胞计数器 解西时之频率分布图表。 图7为表示,表现载体-pTMT-shPM1F-K之构造模式。图中 「shPM-Kappa」为单链抗体。其他记号与图1及图2相 同。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