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藉使用使周边均等之平面或锥状延伸的螺旋沟来挤出一管状薄层之方法与装置
摘要 用于挤出一如所述之聚合材料之管状薄层之方法与装置,该装置包含一具有至少一入口(10)之环形的共同挤制模具以供每一成分所用和一排放通道(18)其之末端系为一环形的排放孔(21),相较该入口(10),该排放孔系自模具轴呈轴向朝外设置,该模具包含数个平面或是大致系为圆锥状的模具配件(5、6、7、28、29),该等模具配件系夹紧在一起藉此该等配置有沟槽(14)之表面系构成通道(11、12、13)而供聚合材料之流动,该等通道的形状系用来使该排放孔(21)之周边的流动均等,在该入口(10)与该排放孔(21)间,该材料的流动系被分成复数个大致系为螺旋形式的分流,该分流具有一空间(15)以供该等分流间的材料之溢流所用,藉此以使得该等分流结合为一共同的环形流动。在一实施例中,该方法与装置系用于至少三种材料的共同挤压成形,材料B及C系施加于 A之相对侧边上,且A与B以及A与C之流动的结合系在相同的位置或是紧邻之区域,A系在紧接于与B及C结合之前相对于该模具之轴向外流动,同时B及C在结合之前立即地互相流动。在一第二实施例中,其亦应用于单一挤压成形,该排放通道(18)引导该材料至模具之周边表面,该排放孔(21)系位在该周边表面,且该排放通道(18)与模具之轴至少成20度的角度相交于该排放孔,并提供构件用于拉下挤制之管状薄层,同时施以一受控制的内部过压以形成所期望之直径。较佳为一环件(22)被装置在该排放孔的下游,并提供构件用以翻转该管状薄层覆盖于环件之外部,因而减小介于模具之轴与薄层之移动方向间的角度。在一第二实施例中,该模具中之分流间的溢流系可藉由在该模具中之可更换的嵌入物(8a),或是藉由与该等沟槽相对之可调整位置的装置配件(8b)加以调整。在该可调整位置的装置配件(8b)的一个实施例中,一可挠的、平坦的、大致系为环状的薄片被固定在于该薄片之向内(16a)与向外(16b)的边界处之一坚硬的模具配件而构成通道系统之一部分,以及提供一环状排的调整组件在与流动相对之环状的薄片之侧边上,藉此其可更移入或移出该通道。
申请公布号 TW498022 申请公布日期 2002.08.11
申请号 TW090125310 申请日期 2001.10.12
申请人 RPD雷斯梅森聚合物发展公司 发明人 欧尔-班德特 雷斯梅森
分类号 B29C47/06;B29C47/58 主分类号 B29C47/0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恽轶群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二四八号七楼;陈文郎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二四八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构成管状薄层的方法,其系藉由将至少一热 塑性塑胶聚合材料A与其之熔体流动指数至少系为 A之两倍的至少二热塑性塑胶聚合材料B及C共同挤 压成形,B系施加在A之一侧边而C系施加在另一侧边 ,该挤压成形系藉由一具有至少一入口之环形的挤 制模具以供每一成分所用,以及一共同的排放通道 其之末端系为一环形的排放孔而完成,藉此该或每 一入口系较该等排放孔更加接近该环形模具之轴, 而处在熔化状态下的可挤制之材料系向外地流向 该排放孔,并且于过程中每一成分之每一流动的成 形系藉由具有调平或是圆锥表面之第一模具配件 的配置而建立,该等模具配件系夹紧在一起藉此该 等配置有沟槽之表面系构成通道供每一聚合材料 所用,以使涵盖于该排放孔周边的流动均等,在该 或每一入口与该排放孔间至少A之流动系被分成数 个大致系为螺旋形式的分流,其至少经过每一通道 的一部分并配置一空间供该等螺旋部分间的溢流 所用,该具有溢流之分流逐渐地结合为一共同的环 形流动,其特征在于A与B结合的位置系与和C结合之 位置相同或是紧邻之区域,A系在至少紧接于与B及C 结合之前即向外流动,同时B及C在紧接于结合之前 即互相流动。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特 征在于该等大致系为螺旋形式之分流系以大致为 平面的方式延伸。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 其特征在于该等大致为螺旋形式之分流系可以沿 着一环形圆锥状的表面以一几何形状的布置而延 伸,该圆锥状表面之切线的平面系与该模具轴构成 一至少为20度的角度,至少能覆盖该表面之大部分 的下游部分。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方法,其特 征在于该角度至少为45度。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 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说明该螺旋形式之延伸的表 面系为正圆锥表面。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 法,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分流系藉由在一或更多流动 之模具中的迷宫通道似的分隔而构成。7.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6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该迷宫通 道似的分隔之该等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系与该等通 道一体成形,用于藉由在一对接触表面之至少一表 面中的沟槽在该第一模具配件之调平或是圆锥状 表面间的大致螺旋状流动。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 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在该迷宫通道似的分隔 之开始阶段系藉由使用具调平或是圆锥状表面的 第二模具配件而建立,该等第二模具配件系与该等 第一模具配件夹紧在一起,用于迷宫通道似的分隔 之该开始阶段之通道的布置系部分地在该等第二 模具配件间或是一第二配件与一第一配件间之接 触表面中的沟槽以及部分系藉由经该等第二及/或 第一配件之互连通道而建立。9.如申请专利范围 第1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介于该等分流间之该溢 流,系可藉由在第一模具配件间之可更换的嵌入物 或是藉由与沟槽相对之可调整位置的装置配件加 以调整。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特征 在于不同的聚合材料之流动在结合之后,于该共同 排放通道中之共同的流动系转向为轴向或是立即 地于此方向前进,当其抵达排放孔时大致以轴向流 动。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 不同的聚合材料之流动在结合之后,该共同的流动 系前进与该模具之周边表面垂直,于该排放孔所在 之位置在与该模具之轴至少成20度的角度下离开 排放孔,于该管状薄层之内部施以调整之过压以形 成所期望之管的直径同时将其拉下并加以凝固。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处在 熔化状态下的管状薄层离开该排放孔,系应与该模 具其中心之一环件会合并加以固定,并且该薄层系 翻转覆盖该环件之外部因此减小介于模具之轴与 薄层之移动方向间的角度,并在该环件与该薄层间 建立摩擦力以助于薄层之分子的定向,同时涵盖于 该环。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方法,其特征在 于该环件之横截面与该薄层接触之表面的至少一 部分系为圆的。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方法, 其特征在于该环件系藉由冷却介质之内部循环而 加以冷却。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方法,其特 征在于该环件系安装在排放孔之紧邻的区域中。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排 放孔之至少一侧边上系以一唇状构件加以区隔,其 系具有足够的可挠性以容许调整该孔之间隔并提 供组件作此调整。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 ,其特征在于除了B及C外,至少一种进一步之热塑性 塑胶聚合材料D(其之熔体流动指数至少系为A之两 倍)在该B及C之流动均等之后的任一阶段时与B或C 结合。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特征在 于具有与A之相同或是较A为低之熔体流动指数的 进一步之成分E的共同挤压成形,而A与E系在其与B 及C之流动结合之前系直接地互相结合,抑或是在 其与B及C之流动结合之后在本质上相同之位置处 直接地互相结合。19.一种形成管状薄层的方法,其 系藉由将至少一热塑性塑胶聚合材料A挤压成形, 该挤压成形系藉由一具有至少一入口之环形的挤 制模具以供A所用,以及一排放通道其之末端系为 一环形的排放孔而完成,藉该或该等入口系较该排 放孔更加接近该环形模具之轴,而处在熔化状态下 的A系向外地流向该排放孔,并且于过程中A之流动 的成形系藉由具有调平或是圆锥表面之模具配件 的布置而建立,该等模具配件系夹紧在一起藉此该 等配置有沟槽之表面系构成通道,以使涵盖该排放 孔之周边的流动均等,在该或该等入口与排放孔间 至少A之流动系被分成复数个大致系为螺旋形式的 分流,其至少经过每一通道的一部分并配置一空间 供该等螺旋部分间的溢流所用,其特征在于该排放 通道引导该熔态之材料与模具之周边表面垂直,于 该排放孔所在之位置在与该模具之轴至少成20度 的角度下离开该排放孔,于该管状薄层之内部施以 调整之过压以形成所期望之管的直径同时将其拉 下并加以凝固。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 其特征在于A系与至少为一种以上的热塑性塑胶聚 合材料共同挤压成形,该等聚合材料系在熔态下与 A结合。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其特征在 于处在熔化状态下的管状薄层离开该排放孔,系应 与该模具共中心之一环件会合并加以固定,并且该 管状薄层系翻转覆盖该环件之外部因此减小介于 该模具之轴与该薄层之移动方向间的角度,并在该 环件与该薄层间建立摩擦力以助于薄层之分子的 定向,同时涵盖于该环。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 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环件之横截面与该薄层接触 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系为圆的。23.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21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环件系藉由冷却介 质之内部循环而加以冷却。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 21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环件系安装在该排放孔 之紧邻的区域中。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 法,其特征在于该大致系为螺旋形式之分流系以大 致为平面的方式延伸。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 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大致为螺旋形式之该分流系 可以沿着一环形圆锥状的表面以一几何形状的布 置而延伸,该圆锥状表面之切线的平面系与该模具 轴构成一至少为20度的角度,至少能覆盖该表面之 大部分的下游部分。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 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角度至少为45度。28.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26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说明该螺旋形式 之延伸的表面系为正圆锥表面。29.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19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每一该分流系藉 由在一或更多流动之模具中的迷宫通道似之分隔 而构成。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其特征 在于该排放孔之至少一侧边上系以一唇状构件加 以区隔,其系具有足够的可挠性以容许调整该孔之 间隔并提供组件作此调整。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 19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介于该分流间之溢流系可 藉由在该模具配件间之可更换的嵌入物,或是藉由 与该等沟槽相对之可调整位置的装置配件加以调 整。32.一种构成管状薄层的方法,其系藉由将至少 一热塑性塑胶聚合材料A挤压成形,该挤压成形系 藉由一具有至少一入口之环形的挤制模具以供A所 用,以及一排放通道其之末端系为一环形的排放孔 而完成,藉该或该等入口系较该排放孔更加接近该 环形模具之轴,而处在熔化状态下的A系向外地流 向该排放孔,并且于过程中A之流动的成形系藉由 具有调平或是圆锥表面之模具配件的布置而建立, 该等模具配件系夹紧在一起藉此该等配置有沟槽 之表面系构成通道,以使涵盖排放孔之周边的流动 均等,在该或该等入口与该排放孔间至少A之流动 系被分成复数个大致系为螺旋形式的分流,其至少 经过每一通道的一部分并配置一空间供该等螺旋 部分间的溢流所用,其特征在于介于该分流间之该 溢流系可藉由在该模具配件间之可更换的嵌入物, 或是藉由与该等沟槽相对之可调整位置的装置配 件加以调整。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方法,其 特征在于该可调整位置的装置配件系可包含一可 挠曲的、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薄膜状薄片 位在其之向内与向外的边界处,其被固定至一坚硬 的模具配件而构成通道系统之一部分,或其系可包 含一坚硬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平板位在其 之向内与向外的边界处,其系为铰接贯穿一可挠曲 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薄膜状薄片而到达该坚 硬的模具配件,于每一状况下,系利用位在与流动 相对之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薄片或是平板 上之一环状排的调整组件。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 31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可调整位置的装置配件 系可包含一可挠曲的、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 的薄膜状薄片位在其之向内与向外的边界处,其被 固定至一坚硬的模具配件而构成通道系统之一部 分,或其系可包含一坚硬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 的平板位在其之向内与向外的边界处,其系为铰接 贯穿一可挠曲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薄膜状薄 片而到达该坚硬的模具配件,于每一状况下,系利 用位在与流动相对之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 薄片或是平板上之一环状排的调整组件。35.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可调整位 置的装置配件系可包含一可挠曲的、平坦的大致 系为环件形式的薄膜状薄片位在其之向内与向外 的边界处,其被固定至一坚硬的模具配件而构成通 道系统之一部分,或其系可包含一坚硬平坦的大致 系为环件形式的平板位在其之向内与向外的边界 处,其系为铰接贯穿一可挠由的、大致系为环件形 式的薄膜状薄片而到达该坚硬的模具配件,于每一 状况下,系利用位在与流动相对之平坦的大致系为 环件形式的薄片或是平板上之一环状排的调整组 件。36.一种环形的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系用于 将至少一热塑性塑胶聚合材料A与至少二热塑性塑 胶聚合材料B及D共同挤压成形,材料B系施加在材料 A之一侧边而材料C系施加在另一侧边用以构成一 管状薄层,该环形的挤制模具具有至少一入口供每 一成分所用以及一共同的排放通道其之末端系为 一环形的排放孔,藉此该或每一入口系较该排放孔 更加接近该环形模具之轴,而该等可挤制之材料系 向外地流向该排放孔,并且其中每一成分之每一流 动的成形系藉由具有调平或是圆锥表面之第一模 具配件的布置而建立,该等模具配件系夹紧在一起 藉此该等配置有沟槽之表面系构成通道供每一聚 合材料所用,以使涵盖该排放孔之周边的流动均等 ,在每一入口与该排放孔间至少A之流动系被分成 数个大致系为螺旋形式的分流,并配置一空间供该 等螺旋部分间的溢流所用,该具有溢流之分流逐渐 地结合为一共同的环形流动,其特征在于A与B结合 的位置系与和C结合之位置相同或是紧邻之区域,A 系在至少紧接于与B及C结合之前即向外流动,同时 材料B及C在紧接于结合之前即互相流动。37.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 在于该大致系为螺旋形式之通道系以大致为平面 的方式延伸。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共同挤 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大致为螺旋形式之该 通道系可构成在一圆锥状的表面中,该圆锥状表面 之切线的平面系与模具轴构成一至少为20度的角 度,至少能覆盖该表面之大部分的下游部分。39.如 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之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 征在于该角度至少为45度。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8 项之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圆锥表面 系具有正圆锥度。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共 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大致为螺旋 状形式的通道其系构形为该通道之迷宫通道似的 分隔系统的延续部分。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 之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用于迷宫通道 似的分隔之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系与用于藉由在一 对接触表面之至少一表面中的沟槽在该夹紧的第 一模具配件间之大致为螺旋状形式的通道一体成 形。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共同挤压成形的 模具,其特征在于至少在该迷宫通道似的分隔系统 的第一部分系包含第二模具配件其具有调平或是 圆锥状表面,第二模具配件系以该第一模具配件夹 紧在一起,用于迷宫通道似的分隔之该部分之通道 的布置系部分地在该第二模具配件间或是一第二 配件与一第一配件间之接触表面中的沟槽以及部 分系藉由经该第二及/或第一配件之互连通道而建 立。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共同挤压成形的 模具,其特征在于介于该分流间之溢流系可藉由在 该模具中之可更换的嵌入物,或是藉由与该等沟槽 相对之可调整位置的装置配件加以调整。45.如申 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 在于用于结合不同的聚合材料之流动的位置之下 游部分,用于该共同流动的通道中系转向为轴向, 或是此通道大致系与该位置垂直,当其抵达该排放 孔时大致轴向地引导流动。4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 36项之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用于结合 不同的聚合材料之流动的位置之下游部分,用于该 共同流动的通道系前进朝向该模具之周边表面,该 排放孔系位在该处,而于该排放孔处该通道与模具 之轴至少成20度的角度,并提供构件用于拉下挤制 之管状薄层,同时施以一受控制的内部过压以形成 所期望之直径。4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6项之共同 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模具之一附加物系 由一环件所组成,其系与该模具共中心并固定在该 模具上,以使该管状薄层可藉由组件大致地在轴方 向上牵拉该薄层而翻转此环件表面。48.如申请专 利范围第47项之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 该环件之横截面与该薄层接触之表面的至少一部 分系为圆的。4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7项之共同挤 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环件系藉由一冷却介 质之内部循环而加以冷却。5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 47项之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环件系 安装在该排放孔之紧邻的区域中。51.如申请专利 范围第46项之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 排放孔之该至少一侧边上系以一唇状构件所构成, 其系具有足够的可挠性以容许调整间隔并提供组 件作此调整。5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共同挤 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除了供B及C所用之通道 的总系统之外,并提供一通道系统用以供至少一种 进一步之热塑性塑胶聚合材料D所用,该通道之末 端系为一内孔以用于将D与B或C结合,该通道之下游 部分系将该B或C之流动均等。53.如申请专利范围 第52项之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用以将D 与B或C结合之位置在本质上系与将A与B及C结合之 位置相同。54.一种用于构成一管状薄层之环形的 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系由至少一热塑性塑胶聚合材 料A所组成,该环形的挤压成形之模具具有至少一 入口以供A所用,以及一排放通道其之末端系为一 环形的排放孔,藉此该或每一入口或该等入口系较 该排放孔更加接近该环形模具之轴,而A系被引导 向外地流向该排放孔,并且于该模具中A之流动的 成形系藉由具有调平或是圆锥表面之模具配件的 布置而建立,该等模具配件系夹紧在一起藉此该等 配置有沟槽之表面系构成通道,以使涵盖该排放孔 之周边的流动均等,在该入口或是该等入口与该排 放孔间之流动系被分成复数个大致系为螺旋形式 的分流,在该等分流间配置一空间供溢流所用,其 特征在于供A所用之排放通道系用以引导该材料朝 向该模具之周边表面,该表面系为该排放孔所在之 位置,而该排放通道系在与该模具之轴至少成20度 的角度下与此孔会合,并提供构件用于拉下挤制之 管状薄层,同时施以受控制之内部过压以形成所期 望之直径。5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4项之挤压成形 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提供之构件系用于将A与至 少一种以上的热塑性塑胶聚合材料的共同挤压成 形。5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4项之挤压成形的模具, 其特征在于该模具之一附加物系由一环件所组成, 其系与该模具共中心并固定在该模具上,以使该管 状薄层可藉由构件在轴方向上牵拉薄层而翻转此 环件表面大致地。5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4项之挤 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环件之横截面与该薄 层接触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系为圆的。58.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56项之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 环件系藉由一冷却介质之内部循环而加以冷却。 5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6项之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 征在于该环件系安装在该排放孔之紧邻的区域中 。6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4项之挤压成形的模具,其 特征在于该大致系为螺旋形式之通道系以大致为 平面的方式延伸。6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4项之挤 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大致为螺旋形式之该 通道系可构成在一圆锥状的表面中,该圆锥状表面 之切线的平面系与该模具轴构成一至少为20度的 角度,至少能覆盖该表面之大部分的下游部分。62.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1项之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 在于该角度系至少为45度。6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1 项之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圆锥表面系具 有正圆锥度。6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4项之挤压成 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大致为螺旋状形式的 通道其系构形为通道之迷宫通道似的分隔系统的 延续部分。6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4项之挤压成形 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排放孔之该至少一侧边上系 以一唇状构件所构成,其系具有足够的可挠性以容 许调整该间隔并提供组件作此调整。66.一种用于 构成管状薄层之环形的挤压成形之模具,其系由至 少一热塑性塑胶聚合材料A所组成,该环形的挤压 成形之模具具有至少一入口以供A所用以及一排放 通道其之末端系为一环形的排放孔,藉此该或每一 入口或该等入口系较该排放孔更加接近该环形模 具之轴,而A系被引导向外地流向该排放孔,并且于 该模具中A之流动的成形系藉由具有调平或是圆锥 表面之模具配件的布置而建立,该等模具配件系夹 紧在一起,藉此该等配置有沟槽之表面系以构成通 道,用以使涵盖该排放孔之周边的流动均等,在该 入口或是该等入口与该排放孔间之流动系被分成 复数个大致系为螺旋形式的分流,在该分流间配置 一空间供溢流所用,其特征在于介于该等分流间之 溢流系可藉由在该模具中之可更换的嵌入物,或是 藉由与该等沟槽相对之可调整位置的装置配件加 以调整。6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6项之环形的挤压 成形之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可调整位置的装置配件 系可包含一了挠曲的、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 的薄膜状薄片位其之向内与向外的边界处,其被固 定至一坚硬的模具配件而构成通道系统之一部分, 或其系可包含一坚硬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 平板位在其之向内与向外的边界处,其系为铰接贯 穿一可挠曲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薄膜状薄片 而到达该坚硬的模具配件,于每一状况下,系利用 位在与流动相对之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薄 片或是平板上之一环状排的调整组件。68.如申请 专利范围第36项之环形的共同挤压成形的模具,其 特征在于该可调整位置的装置配件系可包含一可 挠由的、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薄膜状薄片 位在其之向内与向外的边界处,其被固定至一坚硬 的模具配件而构成通道系统之一部分,或其系可包 含一坚硬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平板位在其 之向内与向外的边界处,其系为铰接贯穿一可挠曲 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薄膜状薄片而到达该坚 硬的模具配件,于每一状况下,系利用位在与流动 相对之平坦的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薄片或是平板 上之一环状排的调整组件。6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 54项之环形的挤压成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可调 整位置的装置配件系可包含一可挠曲的、平坦的 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薄膜状薄片位在其之向内与 向外的边界处,其被固定至一坚硬的模具配件而构 成通道系统之一部分,或其系可包含一坚硬平坦的 大致系为环件形式的平板位在其之向内与向外的 边界处,其系为铰接贯穿一可挠曲的、大致系为环 件形式的薄膜状薄片而到达该坚硬的模具配件,于 每一状况下,系利用位在与流动相对之平坦的大致 系为环件形式的薄片或是平板上之一环状排的调 整组件。图式简单说明: 第1图系图示熟知之技艺。其中显示供5种成分所 用之一共同挤压成形模具之一轴向的部分,并系由 世界专利WO98/00283号复制而得,然而基于简化的理 由将原始的参考数字取消而增加一些新的参考数 字。 第2a图系需结合第3图一同加以研究,其中系显示于 第3图中以c-d所标示的轴向部分。其系代表本发明 之一具体实施例,其中每一螺旋状分配通道系统系 供3种成分(其系在模具中结合)所用,与前述之迷宫 通道似的分隔系统一体成形,并且其中该等系统之 通道系藉由夹在一起之圆盘中的沟槽所构成。该 图系进一步地显示将共同流动转向的排放通道,因 此挤压成形之方向在出口处变成轴向,并显示用于 调整螺旋沟间之溢流的二种不同的嵌入物。 第2b图(与第2a图类似)系显示对于第2a图中所示之 模具所作之小的修改。 第3图系显示与第2a、2b、4a、4b及6图中之轴(1)垂直 的三个部分(以a-b标示)。第3图系图示用于迷宫通 道似分隔的沟槽,其系与用于均等之螺旋沟一体成 形。 第3图所示之部分不致延伸超越螺旋分配系统之外 界限(16c)。 第4a图(其系与第2a图相似)系代表本发明之一具体 实施例,其系与第2a图中所示之贯穿模具之通道的 末端部分不同,于此大致沿着一与轴(1)垂直的平面 而开始并终止于模具之周边。图式中同时显示翻 倒的挤制的薄层,一冷却的环件系紧接在其自模具 中退出之后,并显示一可挠曲及可调整之排放孔的 唇状构件。 第4b图本质上系与第4a图相似,但其系显示3种成分 之共同流动之布置的修改。 第5图大致而言系与第4a图相似,所不同的是在第5 图中通道系构成为圆锥表面以取代平面表面。 第6图系与第2a图相似但系显示5种成份的共同挤压 成形。 第7图必需结合第8及9图加以研究,其系为第8图中 以e-f所标示的轴向部分。其大致系与第4a图相似 所不同的是迷宫通道似的分隔系统的构造。于第7 图中,此分隔系统系在附加之圆盘表面中所构成的 沟槽中开始,其系夹紧在圆盘上支撑沟槽用于迷宫 通道似的分隔以及螺旋沟之最后的步骤。 第8图系代表第7图中以e-f标示的轴向部分,并且除 了入口部分外其同时代表g-h及i-j部分。 其系显示用于迷宫通道似的分隔之最后的步骤并 且于此与沟槽之螺旋部分一体成形。 第9图系为藉由转动第7图中每一线k-l环绕着模具 轴(1)所构成之环形部分的展开图。其系显示迷宫 通道似的分隔之前二步骤。 第10及11图系为详细之截面图(其系与第2b图相似但 系加以放大)其系显示用于在内部孔至排放孔中的 螺旋沟间溢流之定位调整的装置。 第12图(其系属于本发明之第一观点)其进一步特征 在于构成在一圆筒状模具部分表面中之一表面成 分的周边均等之螺旋沟。
地址 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