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旋转型导环
摘要 导环(10)具备包围旋转轴线(10a)之中空圆筒形之棒料支撑部(14)。在棒料支撑部(14)之内周面(16)之三个纵向分割部分(22)分别埋设略呈圆柱形之支撑构件(26),而其一部分(28)则突出内周面呈固定状态。各纵向分割部分(22)之内周面(16)设有具有比半圆大的略呈弓形剖面形状之凹部(30),各支撑构件(26)之中心轴线(26a)配置成略为平行于旋转轴线(10a)而收容于凹部(30)中。该等支撑构件(26)之突出部分(28)在该等之顶点区域一样地紧贴于进给与棒料支撑部(14)之棒料之外周面,藉此,将与导环(10)一起旋转之棒料定心支撑俾不发生摆动。
申请公布号 TW431920 申请公布日期 2001.05.01
申请号 TW088109610 申请日期 1999.06.09
申请人 西铁城时计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长谷川重;木村壮作;堀越伸治
分类号 B23B25/06 主分类号 B23B25/0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恽轶群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二四八号七楼;陈文郎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二四八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旋转型导环,具备包围旋转轴线之中空筒状之棒料支撑部,其特征为:在上述棒料支撑部之内周面具备形成于局部之突起,该突起在离开该内周面之位置支撑棒料。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另具备埋设于上述棒料支撑部之内周面之至少一个支撑构件,上述突起系由该支撑构件之由该周面凸出之突出部分所构成。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上述支撑构件具有略呈圆柱形状,上述突出部分系沿着上述旋转轴线连续地形成于上述内周面上。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上述突出部分在上述内周面之旋转轴线方向大致横跨全长设置。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上述棒料支撑部之内周面设有将上述支撑构件之部分收容之凹部,该凹部略呈弓形之剖面形状并且沿着上述旋转轴线连续延设。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上述支撑构件略呈球形,上述突出部分系沿着上述旋转轴线局部形成于上述内周面上。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具备在旋转轴线方向互相隔开排列配置之多个上述支撑构件。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在上述棒料支撑部之内周面设置用于一部分收容上述支撑构件之凹部,该凹部具有略呈圆形之剖面形状,而以上述旋转轴线为中心延伸设置成辐射状。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或8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在上述内周面之凹部之开口部形成一朝向该开口部之中心延伸之凸缘,上述支撑构件系藉由该凸缘保持于该凹部内。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上述支撑构件系由对与上述旋转轴线略呈正交之方向延伸之轴线转动自如之辊子所构成。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具备于周方向互相隔开配置之多个上述支撑构件。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上述棒料支撑部被延伸至旋转轴线方向之多个开缝分割为多个纵向分割部分,该等纵向分割部分各设置至少一个上述支撑构件。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旋转型导环,其中上述突起系在上述棒料支撑部之内周面上延长设置于旋转轴线方向之突条所形成。14.一种自动车床,系将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旋转导环设呈于棒料之加工作业位置附近而成。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为沿着本发明之第一实施形态之旋转型导环之第二图之线I-I之纵剖面图;第二图为由箭号11所见第一图之导环之端视图;第三图A至第三图E为依次图示第一图之导环之制造工程各阶段之与第二图相对应之端视图;第四图为图示第一图之导环之变形例之与第二图相对应之端视图;第五图为图示在组装有第一图之导环之自动车床之部分纵剖面图中,将车削加工对象之棒料插入导环之状之图;第六图为沿着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之旋转型导环之第七图之线VI-VI之纵剖面图;第七图为由箭号VII所见第六图之导环之端视图;第八图为第六图之导环之支撑构件及凹部之放大剖面图;第九图为表示第六图之导环之制造工程之一阶段之分解纵剖面图;第十图为表示第六图之导环之制造工程之其他阶段之纵剖面图;第十一图为对应于图示第六图之导环之变形例之第七图之端视图。第十二图为本发明之第3实施形态之旋转型导环沿着第十三图之线XII-XII之纵剖面图;第十三图为由箭号XIII所见第十二图之导环之端视图;第十四图为使用于第十二图之导环之辊子之变形例之图;第十五图为表示第十三图之导环之变形例之部分图之端视图;第十六图为本发明之第4实施形态之旋转型导环沿第十七图之线XVI-XVI之纵剖面图;第十七图为由箭号XVII所见第十六图之旋转型导环之端视图;第十八图为第十六图之旋转型导环之突条之放大部分剖面图;以及第十九图A及第十九图B为对应于表示突条之变形例之放大部分之剖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