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抗磨损复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一种抗磨蚀复合片,它具有以树脂浸泡过的绒头状直立式纤维,使得此片具有特别佳的耐磨性能。此表层之特征包括有效绒头纤维浓度为0.1至0.5克/立方分分,整体密度至少0.4克./立方公分,树脂含量为25至90重量%,绒头参数至少0.3克/立方公分。表层中所含有的绒头状纤维以得自经特别收缩的针织物或收缩的两股缝编织物者为佳。
申请公布号 TW304918 申请公布日期 1997.05.11
申请号 TW084105194 申请日期 1995.05.23
申请人 杜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迪米崔.彼得.拉菲洛格鲁
分类号 B32B23/00 主分类号 B32B23/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巿敦化北路二○一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抗磨损复合片,它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并包括平面型纤维网络,位于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实质上与上表面和下表面平行,绒头状纤维簇,位于此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与平面型纤维网络相连并与此平面型纤维网络约呈垂直地突出于此平面上,用以将绒头状纤维簇固定在与垂直位置上的树脂,其量为以浸过树脂的绒头层总重计之30至90%,绒头状纤维簇和平面型纤维网络由分特织物的纤维或长丝所组成,和此板在各方向上的拉伸率范围为0至25%,其特征在于:在组成中,浸过树脂的绒头状纤维层中的绒头状纤维簇的有效绒头纤维浓度C{eff范围为0.1至0.5克/立方公分,及浸过树脂的绒头状纤维层厚度为0.5至3毫米,整体密度d范围为0.4至1.2克/立方公分,单元重量范围由300至2500克/平方米,垂直压缩率范围为0至25%,由计算式P=[(C{eff)(d){1/2]算出的绒头参数P范围为0.3至0.54克/立方公分。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复合片,其中树脂量为以浸过树脂的绒头状纤维层总重计之至少50%,有效绒头纤维浓度为0.15至0.5克/立方公分,层厚为1至3毫米,层的整体密度范围由0.5至1.2克/立方公分,绒头参数范围为0.35至0.54克/立方公分,40粒度Wyzenbeek磨蚀试验中,每1000回的磨蚀量范围为5至50微米,及其中浸过树脂的绒头状纤维层之拉伸率及压缩率范围均为0至10%。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复合片,其中绒头状纤维簇是平均间隔为0.1至2毫米;绒圈之高与底宽的平均比値范围为0.5至15之倒U形绒圈或直立纱线,该绒圈由纵向弯曲的纱线所形成,平面型纤维网络包含收缩纱线。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复合片,其中平面型纤维网络是针织物,包含具收缩芯和纵向弯曲密实包缠纱线之组合纱,此纵向弯曲的绕丝形成绒头状纤维簇。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复合片,其中平面型纤维网络是由两股股线形成的针织物,一股线提供具收缩芯的组合纱线,第二股线提供用以纵向弯曲形成绒头状纤维簇的密实纱线。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复合片,其中平面型纤维层包含非梭织物或分特织物的长丝,而绒头状纤维簇是簇绒。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复合片,其中平面型纤维层包含经收缩的针织物,绒头状纤维簇是绒簇。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复合片,其中U型绒圈一部分由分特织物之实质上非织造纤维之经收缩的非梭织层所形成。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复合片,其中平面型纤维层是缝编的纤维层,其中,缝编用纱线是具收缩芯和松松缠绕的密实包缠纱线之组合纱线。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复合片,其中平面型纤维层和绒头状纤维簇都由经收缩的两股缝编纤维层所提供,其中的一股缝编纱线是与收缩芯形成之组合纱线,而第二股缝编纱线是密实纱线。1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复合片,其中绒头纤维和平面型纤维网络由丝绒织物提供。12.一种制造抗磨损复合片的方法,其步骤包括形成厚0.5至3毫米的织物,此织物上有绒头状纤维簇与织物面约呈垂直且有效绒头纤维浓度范围为0.1至0.5克/立方公分,绒头状纤维簇相连并突出于平面型纤维网络上或位于织物面上;及在织物中添加树脂以使绒头状纤维固应于其直立位置上,树脂的添加量为以经浸泡的织物总重计之30至90%,并形成总密度为0.4至1.2克/立方公分,绒头参数范围为0.3至0.54克/立方公分之经浸泡的织物。1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方法,其中绒头状纤维簇的浓度因织物面积收缩范围为2至15倍而提高。1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方法,其中织物的收缩倍数为3至12倍。1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3或14项之方法,其中织物是组合纱线在被拉伸的情况下针织而成的针织物,组合纱线中视情况所须地含有密实纱线,此组合纱线有弹性芯与长丝包缠线所组成,形成间距范围为1至3毫米的针织针迹,并在收缩步骤之后缓解此张力。1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方法,其中绒头状纤维簇之固定和织物尺寸之稳定因树脂的添加而同时完成。1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方法,其中因为在复合片背面附上拉伸性不大的单元而进使复合片更为稳定。图示简单说明:图1为本发明之耐磨表层之理想化的截面放大图,其中,绒头状纤维簇是高度H、底宽B之约呈垂直的倒U形绒圈10,绒圈10固定在经树脂浸泡之纤维层中之位于上表面17和下表面18之间的树脂15中。绒圈10约直立于层的上表面17上,收缩单元20与表面17和18约呈平行。表面17是暴于磨擦状况的表面。图2是在纤维线或非梭织纤维层突起或收缩之前,非梭织纤维层中的纤维线或纤维束的链段,此部分位于针迹或定点12和13之间,其间的距离为S。图3和图4分别是链段11在织物或树脂层在链段方向上的长度收缩两倍(图3)或三倍(图4)之后的情况。收缩越多时,纤维束或线就更显直立。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