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滤波器之实施与控制
摘要
申请公布号 TW116821 申请公布日期 1989.08.11
申请号 TW077103088 申请日期 1988.05.11
申请人 LM艾瑞克生电话公司 发明人 汉斯.伯哈德.麦德
分类号 H03H9/46 主分类号 H03H9/4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巿敦化北路二○一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用于有源滤器之装置,其包括一具有第一微分输入和第一微分输出之第一微分增益级,该级含有两放大组件(QI11,Q121),至少四个二极体组件及至少一个电流产生器,各放大组件于电流与顺向电压降之间大致均具有相等关系,每一放大组件之控制极皆以反相方式直接连接至第一微分输入,以便两控制极上电位之差随跨于第一微分输入电压(VIIN)之增加而增大.各二极体组件亦如放大组件一样于电流与顺向电压之间具一相同之大致关系,二极体组件经串联成组,故每组至少有两个串联之二极体组件,其第一组与第一放大件组件串联,而第二组与第二放大组件串联,两组中所含之二极体数相等,第一和第二放大组件以反相方式直接耦合至第一微分输出,而致跨于第一微分输出之电压値(VOuT)依跨于第一与第二两放大组件顺向电压降间之差而变化,其特点在于如非第一和第二组即为第三和第四组之二极体组件以反相方式直接连接至第一微分输出,二第一电容性组件(C)并联于微分增益级之微分输出(OUT),第四组于适宜情形下所包含之二极体数与第三组所含者相等,至少有一电流产生器连接至放大组或各组,以使对于未负载之第一微分输出,分别通过第一和第四组之电流贯与通过第一放大组件之电流量一致,同时分别通过第二和第三组之电流量则与通过第二放大组件之电流量大致上一致。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l项之装置,其中第一组与第二组以反相方式直接连接至第一微分输出,次一特点为第一放大组件(Q111)连同第一组(QL11-QLim)包含于第一串联电路内,而第二放大组件(Q121连同第二组(QL11-QLim)包含于第二串联电路内,以及另一特点,第一和第二两串联电路并联后接至第一电流产生器(Q1 ),俾使通过第一和第二两放大组件之电流总量大致上恒定。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l项之装置,其中第三组和第四组以反相方式直接连接至第一微分输出,次一特点为第一放大组件(QI11连同第一组(Q112-QIlm)包含于第一串联电路内。而第二放大组件(Q121)连同第二组(Q122-Q12N)包含于第二串联电路内,另一特点为第一和第二两串联电路并联后接至第一电流产生器(Q1),俾使通过第一及第二两放大组件之电流总量大致上恒定,再一特点为第一串联电路与第三组(QL11-QLim)并脚后接至第二电流产生器(Q2),俾对于一无载微分输出而使通过第一放大组件及第三组之电流总量大致恒定,更有一特点为第二串联电路与第四组(QL21一QL2m)并联后接至第三电流产生器(Q3),俾对于一无载微分输出而使通过第二放大组件及第四组之电流总量大致恒定,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三电流产生器适于产主大致相等之电流量的特点。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其中第三组和第四组以反相方式直接连接至第一微分输出,次一特点为第一放大组体(QL11)连同第一组(Q122-Q113)包含于第一串联电路内,而第二放大组体(Q121)连同第二组(Q112,Q123)包含于第二串联电路内,另一特点为第一串联电路和第三组(QL11,QL12,QL13)并联后接至第二电流产生器(Q2)俾使对无载之单一微分输出该通过第一放大组件及第三组之电流总量大致恒定,其另一特点为第二串联电路和第四组(QL21QL22,QL23) 并联后接至第三电流产生器(Q3),俾使对无载之第一微分输出该通过第二放大组体反第四组之电流总量大致恒定,其再一特点为二极体组件故相等之第五组和第六组并联后接至第一电流产生器,俾使通过第五和第六组之电流总贯大致恒定,其又一特点为第一串联电路与第五组(Q114,Q115,Q116)并联后接至第四电流产主器(Q4),以使通过第一串联电路和第五组之电流总量大致恒定,其更一特点为第二串联电路与第六组(Q124,Q125,Q126)并联后接至第五电流产生器(Q5),以使通过第二串联电路和第六组之电流总量大致恒定,以及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等五电流产生器均适于产生大致相等电流且之特点。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2,3或4项之装置,包括具有第二微分输入与第二微分输出之一第二微分增益级,该第二微分增益级含有两个自己的放大组件(Q111,Q121) ,至少四个自己的二极体组件以及至少一个自己的电流产主器,该两放大组件在电流与顺向电压降之间具大致相等的关系,且其控制极以反相方式直接连接至第二微分输入,以便两控制极上电位之差随跨于第二微分输入所增之电压(VIn)而增加,该等二极体组件在电流与顺向电压降之间大致具有如放大组件同样的关系,且系串联成组数每组至少有两个串联之二极体组件,其第一组与第一放大组件串联而第二组与第二放大组件串联,第二组中之二极体组件数与第一组中者相等,第一和第二放大组件并以反相方式直接连接至第二微分输出,而使跨于该输出之电压値(voUT) 随两放大组件顺向电压降之差而变化;该装置第二特点为二极体组件之第一组与第二组或者第三组与第四组,两者之一以反相方式直接连接至第二微分输出,一第二电容性组件(C2)并联于第二微分级之微分输出,第四组在适切情形所含之二极体组件数与第三组相等,至少有一个电流产生器连接至放大组件和各组,而使对于一无载之第二微分输出,其分别通过第一和第四两组之电流量大致与通过第一放大组件之电流且一致,同时分别通过第二和第三两组之电流量大致与通过第二放大件之电流量一致,另用两大致相同之串联电路各连接至另一电流产主器(Q3,R3),并各将其本身串联电路连接第一微分增益级中,一如第一电容性组件连接者然,该等另加之串联电路各有一带控制极之放大组件(Q113,Q121),其中第一微分增益级的输出连接至第二微分增益级的的人,而第二微分增益级的输出连接至该两另加串联电路中放大组件的控制极。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装置,包括一第二与一第三微分增益级,各具一微分输入和一微分输出,且各含两个自己的放大组件(Q111,Q121),至少四个自己约二极体组件以及至少一个自己的电流产生器,一级中的放大组件在电流与顺向电压降之间皆具大致相等关系,一级中每一放大组件皆将某控制极以反相方式直接连接至该级的微分输入,以便两控制极上电位差随跨于该级微分输入所增之电压(VIN)而增加,一级中二极体组件在电流与顺向电压降之间大体上各具与同一级中放大组件相同的关系,且串联成组数一组中至少有两个二极体组件,其第一组与该级中第一放大组件串联,而第二组则与该级中第二放大组件串联,第二组所含二极体组件数与第一组相等,同级中第一和第二两放大组件乃以反向方式直接连接至该级的第一微分输出,以使跨于该级微分输出之电压値(VOUT)随跨于该级第一和第二两放大组件顺向电压降间之差而变化,其特点在一级内二极模组件之第一及第二或第三及第四组,任两组以反相方式直接连接至该级的微分输出,第四组于适宜情形所含二极体组件数与第三组所含者相等;至少有有一个自己的电流产生器连接至同一级中之放大组件及各组,以使对于一无载微分输出,其分别通过第一组和第四组之流量大致与通过第一水族组件之电流量一致,同时分别通过第二组和第三组之电流且大致与通过同级中第二放大组件之电流且一致;同一第二电容性组件(C2)并联于第二级的微分输出,并用一第三电容性组(C3)并联于第三级的微分输出,其特点在第一级的微分输出连接至第二级的微分输入,而第二级的微分输出连接至第三级的微分输入,且第三级的微分输出又连接至第一级的微分输入。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装置,包括具微分放大器级中通过诸电流产生器(Q1,R1;Q2,R2;Q3,R3)电流之同步控制所需的控制构件(Q4,R4,Q5)。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装置,包括具微分放大器级中通过诸电流产生器(Q1,R1;Q2,R3)电流之同步控制所需的控制构件(Q4 ,R4 , Q5 )。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装置 其中每一串联电路中串联二极体组件和放大组件的总数最多为四个,且每组中二极体组件故(m,n)最多为四个。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装置,其中每一串联电路中串联二极体组件和放大组件的总数最多为四个,且每个中二极体组件数(m,n)最多为四个。1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2,3或4项之装置,用于第一阶或第二阶之低通滤波器中,或用于一振荡器中以控制该滤波器图示简单说明:图(1)列举一微分增益级之第一实例,该级拥有成组之串联二级体组件,用于本发明之有源滤波器中。图(2)列举用于本发明有源滤波器中微分增益级之第二实例。图(3)列举用于本发明有源滤波器中微分增益级之第二实例。图(4)列举根据本发明以图(1)微分增益级辅助实施之第一阶可控高通滤波器图(5)列举根据本发明以图(1)微分增益级辅助实施之第一阶可控高通滤波器图(6)列举根据本发明以图(1)微分增益级辅助实施之巴特沃兹(Butterwor-th)型第一阶可控低通滤波器。图(7a)和(7b)列举控制有源滤波器之先前技艺。图(8)列举以图(1)微分放大级之助实施振荡器,用以控制本发明之滤波器。
地址 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