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惰轮输送装置系统配设V形空气装置之方法及具V形空气装置之输送装置
摘要 一个以一空气充满装置(充气装置)配设于一惰轮式输送带的惰轮组件的方法被提出。此方法包括了解开皮带及自一个现有的惰轮式输送带的框架上移去一预选定数量的惰轮组件等步骤。一些扥架带系附着到此框架上移及一空气充满装置则是附着到该等扥架上。一空气源附着到该充满装置上并将此皮带重新装回。一个空气充满装置输送带也被提出其包括有一个具有多个扥架对且沿着此框架以间开的区间来部署的框架。一个V-型充满装置系固定到此等扥架上。一空气源系附着到此充满装置上藉以允许一连续皮带定位到该充满装置上并以该充满装置来支撑。
申请公布号 TW371292 申请公布日期 1999.10.01
申请号 TW086105882 申请日期 1997.05.02
申请人 葛瑞斯利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保罗.葛瑞斯利
分类号 B65G15/60 主分类号 B65G15/6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蔡清福
主权项 1.一以一空气充满装置(an air plenum)配设(retrofitting)于一惰轮式输送带(an idler conveyor)之惰轮组件(idlerassemblies)的方法,该等惰轮组件系装设在一具有相关于该等惰轮组件来定位的一连续皮带(a continuousbelt)的框架(a frame)上,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解下该皮带;由该惰轮式输送带的该框架上移除预选定数量的该等惰轮组件;附加的手段(attaching means)用来将该空气充满装置支撑到该框架中;将该空气充满装置固定在托架上(brackets);附加一空气源(an air source)到该充满装置;及再附加回该皮带使得该连续皮带的一部份(a portion)系由该充满装置所支撑。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用来支撑该空气充满装置到该框架的手段系利用了藉由移除在该框架上的该等惰轮后所留下的空孔(left vacant)为复数个装设孔(aplurality of mounting holes)。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用来支撑该空气充满装置手段系包括附加于沿着该框架而间隔开的该复数个扥架对(a plurality of bracket pairs)上,而该扥架对系构成来承接该空气充满装置。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任一对扥架中的任何一个(one of eachpair of brackets)系附加到该框架的一第一侧(a firstside)而该任一对扥架中的另一个则系附加在该框架的一第二侧(a second side),既该任一对扥架中的任一个扥架系彼此相对的附加到框架上。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任一对扥架系以一约为10英尺及60英尺之间的间隔(an interval ofbetween about 10 feet and about 60 feet)间开。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任一对扥架系以一约为30英尺及45英尺之间的间隔(an interval ofbetween about 30 feet and about 45 feet)间开。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充满装置系以一抛物面型的空气支撑表面(a parabolic air supportsurface)及一V-型底件(V-shaped bottom member)所构成,该V-型底件有一对表面(apair of surfaces),且其系沿着任一该等表面的第一边缘(a first edge)来附着,而至于任一该等表面的一第二边缘(a second edge)则定义出该型底件的一开口端(an open end),该抛物面型的支撑表面本质上系定位并啮合在该V-型底件开口端之中,以便于沿着用来定义出该开口端之任一该等表面的第二边缘形成一本质上地紧密不透气的接合处(a substantially air tight seam)。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任一个遭移除的该惰轮组件系包括有复数个滚子(a plurality of rolls),任一个该滚子以用来支撑该皮带的一个接触侧(a contactside)所构成,在该等惰轮组件中的该等滚子的接触侧定义出一个槽(a trough)藉此该皮带可以运动,而其中该抛物面型空气支撑表面系以逼近该槽的方式而构成。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充满装置及用来支撑该充满装置的该手段之建构,使得当该充满装置系附着于该手段、该皮带时,且当定位在该抛物面型空气支撑表面邻近时,而该皮带系于运动且藉由遭移除的该等惰轮组件支撑时,其本质上相对于该框架而沿着相同的该皮带线运动。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方法,其更包括固定一端末盖(an end cap)到该充满装置的一第一端末(a first end)及一第二端末(a second end)处的步骤,以便藉此封住该充满装置使得该充满装置的该等端末本质上系紧密不透气的(air tight)。11.一以一空气充满装置(an air plenum)配设于(retrofitting)一惰轮式输送带(an idler conveyor)之惰轮组件(idlerassemblies)的方法,该等惰轮组件系装设在一具有相关于该等惰轮组件来定位的一连续皮带(a continuousbelt)的框架(a frame)上,任一个该惰轮组件均具有复数个滚子(a plurality rolls)藉以定义出一支撑槽(asupport trough),而该连续皮带的负载轴承部份(loadbearing portion)则安置在其中,该方法系包括如下的步骤:解下该输送带皮带;由该惰轮式输送带的该框架上移除预选定数量的该等惰组件;附加上复数个扥架对到该框架上,该任一对扥架中的任一个系附着到该框架的一第一侧而该任一对扥架中的另一个则系附着该框架的一第二侧,既该任一对扥架中的任一个扥架系彼此相对的附加到框架上,该任一对扥架系沿着该框架,以一约为10英尺及60英尺之间的间隔(an interval of between about 10feet and about 60 feet)间开,该任一个扥架系因该手段来建构藉以将该扥架安置到该框架上,该任一对扥架系建构成用来承接一空气充满装置(an air plenum);将该空气充满装置固定到该等扥架上,该空气充满装置包括一抛物面型空气支撑表面,该支撑表面系逼近由该等惰轮组件之滚子所定义的该槽而构成,而该充满装置及该等扥架的构成使得当该充满装置系附着于该等扥架、该皮带时,且当定位在该抛物面型空气支撑表面邻近时,而该皮带系于运动且藉由遭移除的该等惰轮组件支撑时,其本质上相对于该框架而沿着相同的该皮带线运动;对该充满装置的第一端末(a first end)及第二端末(asecond end)加盖(capping);附着一空气源到该充满装置;及再附加回该皮带使得该连续皮带的一部份(a portion)系由该充满装置所支撑。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任一对扥架系以一约为30英尺及45英尺之间的间隔(an interval of between about 30feet and about 45 feet)间开。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任一惰轮组件系以至少一装设槽口(one mounting notch)来将其简易的(facilitate)藉由定位在该惰轮组件装设槽口及该框架的一孔(a hole)中的一扣件(a fastener)而将该惰轮组件固定到该框架上,并且其中用来附着该任一个扥架到该框架上的手段系包括至少一个该装设槽口,该装射槽孔的构成系用来确认该惰轮组件的该装射槽口的尺(dimensions)寸,以便藉此允许该任一个扥架得以使用该等孔,既藉由用来固定该遭移除的惰轮组件到该框架上的该等扣件,所留下空孔而附着到该框架上。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固定步骤系包括;对该充满装置钻出复数个孔洞(a plurality of holes),任一个该孔洞与该等扥架中之任一个上的该孔对齐;插入一个螺纹衬套(a threadedsleeve)到该充满装置之任一个该孔洞中用来承接该扣件;及将该扣件旋入于该扥架中的该孔及位于该充满装置之段落中(the plenum subsection)的该衬套内以便藉之固定该充满装置之段落于该扥架上,而该衬套及该扣件则系本质上地密封住位在该充满装置之段落中的该孔洞。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充满装置至少包括有一本质上地紧密不透气的隔间(one substantially air tight compartment)而任一个该隔间至多有1000英尺。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任一个该隔间至多有650英尺。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附加该空气源的该步骤包括附加该空气源到任一个该隔间。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充满装置包括有在约每5英尺及每25英尺长度之间的复数个充满装置之间段(a plurality of plenumsections),任一个该充满装置之间段系以端末对端末的方式与邻近的该充满装置之间段附着在一起。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任一个该充满装置间段的长度约在8英尺跟12英尺之间。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固定(securing)该充满装置之间段的步骤系以预组装该等充满装置之间段(plenum sections)去形成约为20英尺及50英尺间的该充满装置之段落(Plenum subsection)的方式进行,而任一个该充满装置之间段系以端末对端末的方式与邻近的该充满装置之间段附着在一起。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一个端末突缘(an end flange)系附着在任一个该充满装置之间段的任一个端末上以便于藉此简易相邻近的该等端末间的端末对段末的附着。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预组装的步骤更包括在将该等端末突缘栓锁在一起藉以在相邻近的该等充满装置间段间形成本质上地该紧密不透气的接合处之前,在相邻近的该等充满装置间段的端末突缘上使用一密封(环)(a seal)。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固定步骤包括固定该充满装置之段落到该等扥架上。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等预组装及固定的步骤系一直重复直到该充满装置所需要的长度被固定到该等扥架上为止,并藉以取代在该移除步骤中已遭移除的预选定数量的该等惰轮组件,而任一个该充满装置之段落的端末系附着到相邻近的该充满装置之段落的端末上藉以本质上地在相邻近地充满装置段落之间形成该紧密不透气的接合处。25.一以一空气充满装置(an air plenum)配设于(retrofitting)一惰轮式输送带(an idler conveyor)之惰轮组件(idler assemblies)的方法,该等惰轮组件系装设在一具有相关于该等惰轮组件来定位的一连续的穿越皮带(a continuousthroughing belt)的框架(a frame)上,任一个该惰轮组件均具有复数个滚子(a plurality rolls),包括有一对倾斜的端末滚子,藉以定义出一支撑槽(a support trough),而该连续皮带的负载轴承部份(load bearing portion)则安置在其中,该等滚子系附着在一基座上,该基座系以设置在该基座上的一第一及一第二端末上的至少一个装设槽口(one mounting notch)来建构,以便简易于以定位在该惰轮组件之安置槽口(idler assembly mounting notch)上且亦位于该框架中之一孔(a hole)内的一扣件(a fastener)而将该惰轮组件固定到该框架上,该方法包括的步骤为;决定要以该空气充满装置来修整的该惰轮组件的数量;监定出与要被修整之该等惰轮组件一起使用的该连续穿越皮带的长度,该等要被修整之惰轮组件上的该等端末滚子的角度,为该等要被修整之惰轮组件作CEMA惰轮分类,以及监定出该等要被修整之惰轮组件是否系包括有一宽基座(a wide base)或是一标准基座(a standard base);为在先前步骤中所监定出的特别种类之该等惰轮组件(particular type of idler assemblies)决定其该槽的宽度及深度以及该槽相对于该框架的位置;决定出于前一步骤所监定出之建构在该等惰轮组件上之该基座中的装设槽口(mounting notches)间的距离;制作复数个充满装置之间段(a plurality of plenumsections),其任一个均包括经密封在一底件(a bottommember)的一空气支撑表面(an air support surface),该等空气支撑表面系由复数个开口(a plurality of opening)所构成藉以允许空气经由通过该充满装置之间段而经该空气支撑表面逸散,根据决定该槽之宽度及长度的步骤中所定出的该槽大小,该空气支撑表面系建构来接近该槽(trough);制作复数个扥架来支撑该充满装置,任一个该扥架系建构成去附着在该框架的一第一侧(a first side)及一第二侧(a second side)以及与该充满装置之该底件的一表面(a surface)啮合,当该皮带在运动且由遭移除的该等惰轮组件支撑,并本质上沿着该相同皮带线而相对于该框架运动,使得当该充满系附着到该等扥架、该皮带,且当定位在邻近于该抛物面型空气支撑表面时,任一个该扥架系以为了将该扥架装设到该框架的手段(means)来建构;解下该有槽口的皮带(detaching the troughing belt);由该该框架上移除预选定数量的该等惰轮组件;附加上复数个扥架对(a plurality of bracketpairs)到该框架上,任一对该等扥架中的其中一个系附着到该框架的一第一侧(a first side)而任一对该等扥架中的另一个系附着到该框架的一第二侧(a second side),任一对该等扥架中的任一个系相对于(opposite)另一个该扥架而附着在该框架上,任一对该等框架系沿着该框架以约为30英尺及约为45英尺之间的一闲隔(an interval of between about 30 feet andabout 45 feet)而分开;预组装复数个充满间段(a plurality of plenum sections)到至少一个充满装置之段落(one plenum subsection)中,任一个该充满间段系以端末对端末的方式附着到一邻近的充满间段(an adjacent plenum section),以便藉以在邻近于该等充满间段之间制作出一本质上地紧密不透气的接合处(a substantially air tight seam);将任一个该预组装好的充满装置之段落固定到该等扥架上;重复该等预组装步骤及该等固定步骤直到该惰轮式输送带的长度相符于要被配设的该等惰轮组件的数量为止,如在决定该惰轮组件之数量的步幅中(determining the number step)所定的,已经被跨越了一个空气充满装置,而在相邻于该充满间段之间的该接合处其本质上系紧密不透气的;对该空气充满装置的第一端末(a first end)及一第二端末(a second end)加盖藉以制作出该等充满装置其本质上系紧密不透气的端末;附着一空气源(an air source)到该充满装置上;且再装回该皮带使得该连续皮带的一部份(a portion ofthe continuous belt)系由该充满装置所支撑。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用来附着任一个该扥架到至少包括有一个装设槽口(one mountingnotch)之该框架的该手段,该装设槽口的构成系用来配合在该惰轮组件上之装设槽口的尺寸,藉以允许任一个该扥架得以附着到该框架,即使用该等孔所留下的空间并藉所使用的该等扣件而将该等遭移除的惰轮组件固定到该框架上。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固定步骤包括对该充满装置钻出复数个孔洞(a plurality of holes),任一个该孔洞与该等扥架中之任一个上的该孔对齐;插入一个螺纹衬套(a threaded sleeve)到该充满装置之段落中之任一个该孔洞中用来承接该扣件;及将该扣件旋入于该扥架中的该孔及位于该充满装置之段落中(the plenum subsection)的该衬套内以便藉之固定该充满装置之段落于该扥架上,而该衬套及该扣件则系本质上地密封住在该充满装置之段落中的该孔洞。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空气充满装置系以至少由一个隔间(onecompartment)所构成,任一个该隔间最多有650英尺长。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附着上该空气源的步骤系包括附着该空气源到任一个该隔间。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隔间若长于三百英尺,则附着该空气源的步骤系包括有附着该空气源到该隔间,即将其附着于临近于该隔间的一中间区域(a middle portion of thecompartment)。31.一空气输送带(a air conveyor),包括有:一框架(a frame);复数个扥架对(a plurality of bracket pairs)沿着该框架在隔开的间隔中(at spaced intervals)附着在该框架上;一V-型的充满装置(a V-shaped plenum)固定在该等扥架上;一空气源(an air source)附着到该充满装置上;及一连续皮带(a continuous belt)由该充满装置所定位及支撑。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该等扥架对中的任一个系附着在该框架的一第一侧(a first side)而该等扥架对中的另一个则系附着在该框架的一第二侧(a second side),该等扥架对中的任一个该扥架系以相对于(opposite)另一个的方式附着到该框架上,任一对的该等扥架系沿着该框架以约为10英尺及约为60英尺的一间隔(an interval ofbetween about 10 feet and about 60 feet)分开。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任一对的该等扥架系约为30英尺及约为45英尺的一间隔(an interval ofbetween about 30 feet and about 45feet)分开。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任一个该扥架有一基件(base member)用来将该扥架附着到该框架上,该基件之构成至少有一个装设槽口(one mounting notch)藉此得简易的将该扥架装设到该框架上。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该基件的构成至少有一对槽口(a pair of notches)配置在该基件的相对边缘上,且该基件系以约为5英寸及约为10英寸之间的一距离(a distance of between about5 inches and about10 inches)分开。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当该扥架系固定到该框架上时,任一个该扥架系由一直立件(an upright member)以远离该基件般的向上伸展地附着到该基件而构成,且在其中该充满装置的一个支撑件(a plenum support member)由朝向该框架之中心处之该直立件的一顶部(a top portion)朝下地形成一角度,藉以允许任一个该扥架去啮合该V-型充满装置的一表(a surface)面,在其中一角撑板(a gusset)附加在该直立件及任一个该扥架的该支撑件之间藉此保持在该直立件及该且在其中一个充满装置之支撑件由朝向该框架之中心处之该直立件的一顶部朝下地形成一角度支撑件之间的角度。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该充满装置包括有复数个充满间段其长度约在5英尺及约在25英尺之间(a plurality of plenum sections ofbetween about 5 feet and about 25 feet in length),任一个该充满间段系以端末对端末的方式与相邻的另一该充满间段附着,藉以在该等相邻的充满间段之间造成一本质上地紧密不透气的接合处(a substantiallyair tight seam)。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任一个该充满间段其长度约在8英尺及约在12英尺之间。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一端末突缘(an end flange)系附着到任一个该充满间段的任何一端藉以该等相邻之充满间段间知该端末对端末的附着。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任一个该充满间段系包括一抛物面型的空气支撑表面(aparabolic air supportsurface)及一V-型底件(V-shaped bottom member),该V-型底件有一对表面(a pair of surfaces),且其系沿着任一该等表面的第一边缘(a first edge)来附着,而至于任一该等表面的一第二边缘(a second edge)则定义出该型底件的一开口端(an open end),该抛物面型的支撑表面本质上系定位在开口端之中并与该V-型底件开口端啮合,以便于沿着用来定义出该开口端之任一该等表面的第二边缘形成一本质上地紧密不透气的接合处(a substantially air tight seam),该抛物面型的空气支撑表面系由设置且穿过于此处的复数个开口所构成,藉此允许该充满装置之中的空气通过且经由该抛物面型的空气支撑表面而散逸,因此而在邻近于可能为该皮带跨设处之该空气支撑表面处形成一空气垫(an air cushion)。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一第一侧突缘(a side flange)由该空气支撑表面的一第一边缘处(a first edge)延伸而出而一第二侧突缘(a side flange)由该空气支撑表面的一第二边缘(a second edge)处延伸而出,该等侧突缘系由该V-型底件开口端之任一边向外延伸而出,藉此允许一护盖(a cover)附着到该充满装置上。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一端末盖(an end cap)系附着到该充满装置的一第一端末(afirst end及一第二端末(a second end)藉此封闭该充满装置,该充满装置的该等端末其本质上是紧密不透气的(air tight)。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该充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隔间(onecompartment),任一个该隔间最多约为1000英尺。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3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任一个该隔间最多约为650英尺。4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3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一空气源(an air source)系附着到任一个该隔间。4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5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若该隔间系约长于三百英尺则该空气源系附着到该隔间邻近于该隔间的一中间部分(amiddle portion)。4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该充满装置系藉由其定位在任一个该扥架之遭穿透的一孔(a hole)上且穿过相邻于该扥架中之该孔且在该充满装置上一相对应的孔(acorresponding hole)上的一扣件(a fastener)而固定到该扥架上。4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7项所述的输送带,其中用来承接该扣件的一螺纹衬套(a threaded sleeve)系定位在该充满装置的任一个该孔之中,使得当该扣件系定位在该充满装置之该衬套之中时,该衬套及该扣件系本质上地密封位在该充满装置上的该孔,藉以避免空气逃逸出该孔。49.一空气式输送带(anair conveyor),包括:一框架(a frame);复数个扥架对(a plurality of bracket pairs)沿着该框架以约为30英尺及约为45英尺之间的隔开间隔附着在该框架上中,其中该等扥架对中的任一个系附着在该框架的一第一侧(a first side)而该等扥架对中的另一个则系附着在该框架的一第二侧(a second side),该等扥架对中的任一个该扥架系以相对于(opposite)另一个的方式附着到该框架上,任一个该扥架系由用来将该扥架附着到该框架上的一基件(a basemember)所构成,而该基件则是由设置在该基件之相对边缘中一对装设槽口(a pair of mounting notches)所构成,该等槽口系以分开地且约为5英寸及约为10英寸之间的一距离(a distance of between about 5 inches andabout 10 inches apart)相隔开;至少一个V-型充满装置(one V-shaped plenum)固定到该扥架上,该充满装置包括有长度约在8英尺及约在12英尺之间的复数个充满间段(a plurality of plenumsections),且该等充满间段系以端末对端末的方式相附着去形成至少一个其最多为650英尺且本质上为中空的充满装置隔间(one substantially hollow plenumcompartment),任一个该隔间有一第一端末(a first end)及一第二端末(a second end),且任一个该端末皆以一端末盖(an end cap)来封闭,任一个该充满装置隔间系本质上为紧密不透气(air tight),该充满装置包括有一V-型底件(a V-shaped bottom member)及定位在该V-型底件的一开口端(an open end)之中且附着在该V-型底件的该开口端末上的一抛物面型空气支撑表面(aparabolic air support surface),该抛物面型空气支撑表面系由复数个开口(a plurality of opening)所构成藉以允许空气经由通过该充满装置而经该空气支撑表面逸散,一第一侧突缘(a side flange)由该空气支撑表面的第一边缘(a first edge)向外延伸而出,而一第二侧突缘(a second flange)由该空气支撑表面的第二边缘(asecond edge)向外延伸而出,该等侧突缘在该开口端末的任何一边由该V-型底件的该开口端末处向外地延伸而出藉以允许一护盖(a cover)附着到该充满装置;一空气源(an air source)附着到任一个该充满隔间;以及一连续的槽口皮带(a continuous troughing belt)系以配合该抛物面型空气支撑表面的形状来建构,且该槽口皮带系以该充满装置来定位及支撑。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系一习用的惰轮式输送岱之部份截断透视图;第二图系如第一图中所列举的惰轮组件的正面视图;第三图是本发明之空气充满装置的正面视图;第四图是如第三图所示之空气充满装置其无端末突缘时之正面视图;第五图是本发明之支撑扥架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之透视图;第六图是如第五图所示的之支撑扥架的侧视图;第七图是本发明之空气充满式输送带的一具体实施例的透视图;第八图是本发明的一扣件衬套组件经放大后之正面视图。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