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圈状系紧材料,制造该圈状系紧材料之方法,及机械紧闭系统
摘要 一种圈状系紧材料,其用于接合一适当之公系紧元件,以配合一定位薄层材料之里衬底层,该薄层材料具有第一及第二面且连续固定至复数条不连续多线段横向伸展纱线之至少第一面,此纱线具有开放圈状构造。纱线依里衬之横方向伸展且藉由挤出接合物、黏性接合物或类似物而先行固定至裹衬。所生成之圈状系紧件系低成本且易于制造之环圈,其具有铁材料之良好系紧特征。
申请公布号 TW344655 申请公布日期 1998.11.11
申请号 TW086110889 申请日期 1997.07.30
申请人 孟尼苏泰矿务及制造公司 发明人 拜伦.马修.杰克森
分类号 A44B18/00 主分类号 A44B18/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巿敦化北路二○一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圈状系紧材料,其用于接合一适当之公机械系紧元件,该系紧材料包括一定位薄层材料之里衬底层,该薄层材料具有第一及第二面且连续固定至复数条不连续多线段横向伸展纱线之至少第一面,此纱线提供开放圈状构造。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里衬底层为已定位之薄膜。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里衬底层为已定位之编织或非编织织物或薄层。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薄膜里衬底层系定位在纱线伸展之方向中。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多线段纱线由热塑性可定位聚合物制成。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里衬底层由热塑性可定位聚合物制成,且固定纱线下方里衬底层平均厚度至少较固定纱线间里衬底层平均厚度多百分之十。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多线段纱线为螺旋状线段纱线,该纱线在里衬底层上以平均100mm或更小之距离间隔开。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螺旋状线段纱线具有平均至少20条线段,该纱线以至少5mm或更小之距离间隔开。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线段之平均denier至少为12。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线段之平均denier为2至5。1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纱线以连续线段制成且每米具有5至500个螺旋。1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纱线具有50至500条线段。1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线段以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制成。1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里衬之定位系至少2至1。1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里衬之定位系至少3.0至1。1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平均里衬底层厚度约10至100。1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平均里衬底层厚度约20至30。1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固定至里衬之纱线表面上至少一部份之线段系自里衬底层处分离。1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纱线平均宽度对高度之比率至少为1.2至1。2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纱线平均宽度对高度之比率至少为2至1。2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线段之平均denier为5。2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线段之平均denier为2至5。2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形成纱线之线段具有不连续之长度,该纱线每平均线段长度具有至少3个螺旋。2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形成纱线之线段具有不连续之长度,该纱线每平均线段长度具有至少5个螺旋。2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纱线每米具有10至100个螺旋。2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线段长度至少为2cm。2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线段长度至少为5cm。2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纱线进一步沿着其长度间断式接合。2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接合方式系于个别接合点处伸展至纱线之全部长度。3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圈状系紧材料,其中该接合点间距离小于3cm。31.一种制造圈状系紧材料之方法,圈状系紧材料用于钩状及圈状系紧密封系统,该方法之步骤包括:a)提供复数条个别多线段纱线,其特征在具有至少20条可分离之线段;b)提供一可定位之里衬材料;c)固定该复数条多线段纱线至里衬材料,使个别纱线以平行于相邻多线段纱线之方式固定至里衬材料;与d)横向定位该可定位之里衬材料,且多线段纱线以至少2.0至1固定至该处使圈状系紧材料可接合公机械系紧元件。3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之方法,其中该可定位之里衬材料系以挤出薄层至多线段纱线而产生之热塑性薄膜。33.一种机械紧闭系统,其包括以固定关系定位之第一密闭表面及第二密闭表面,第一密闭表面具有一圈状系紧件,其包括一已定位薄层材料之里衬底层,该薄层材料具有第一及第二面且连续固定至至少第一面,复数条不连续多线段横向伸展纱线定位于第一方向中,在第二密闭表面上之公机械系紧件具有公机械替紧元件,其纤维接合元件之突出部位系伸展在公机械系紧元件柄部位之上方,该突出部位系至少部份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中定位。3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纤维接合元件平均高度小于圈状系紧件上纱线之平均高度。3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纤维接合元件平均高度为圈状系紧件上纱线之平均高度之1%至50%。3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第一密闭表面里衬底层为已定位之薄膜。3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第一密闭表面里衬底层为已定位之编织或非编织织物或薄层。3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第一密闭表面里衬底层系定位在纱线伸张之方向中。3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第一密闭表面里衬底层由热塑性可定位之聚合物制成。4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第一密闭表面里衬底层由热塑性可定位之聚合物制成,该里衬底层在已固定纱线下方之平均厚度至少较在已固定纱线间之平均厚度多10%。4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纱线系螺旋纱线,其以平均10mm或更小之间距在第一密闭表面里衬底层上间隔开。4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螺旋纱线具有平均至少20条线段,该纱线以平均5mm或更小之间距间隔开。4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线段平均denier至少为5。4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线段平均denier为2至5。4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螺旋纱线由连续线段制成且每米具有5至5000个螺旋。4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螺旋纱线具有50至500条线段。4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6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螺旋纱线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制成。4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2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第一密闭表面里衬底层以至少2至1加以定位。4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2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第一密闭表面里衬底层以至少3.0至1加以定位。5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第一密闭表面里衬底层厚度约10至100。5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0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第一密闭表面里衬底层厚度约20至30。5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纱线至少一部份可自里衬底层处分离,该纱线位于固定至里衬纱线之一表面上。5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2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纱线平均宽度对高度之比率至少为1.2至1。5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紧闭系统,其中该纱线平均宽度对高度之比率至少为2至1。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概要显示第四图及第六图中发明织物之制造方法;第二图系第四图及第六图中发明织物制造方法之第二具体实施例;第三图系纱线12在横向拉长前固定至薄膜2之顶视显微照片;第四图系第三图纱线以3.5:1方式横向拉长之顶视图;第五图系第三图纱线之剖视图;与第六图系第四图纱线之剖视图。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