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应用于户外载具之防眩后视镜模组与反射率控制方法
摘要 本案系为一种防眩后视镜模组与反射率控制方法,应用于一户外载具之上,其包含:一电变色后视镜;一第一光感应器;一第二光感应器以及一比较控制器,其中该等光感应器系同设于该电变色后视镜之第一侧,而该反射率控制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比较控制器系比较所接收到由该等光感应器所发出之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之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而发出控制信号以控制该电变色后视镜之光反射率。伍、(一)、本案代表图为:第三图(二)、本案表图之元件代表符号简单说明:电变色后视镜20 第一光感应器21第二光感应器22 第一特定区域211第二特定区域221
申请公布号 TW557266 申请公布日期 2003.10.11
申请号 TW091133923 申请日期 2002.11.21
申请人 中华研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苏文威;陈奎宏;萧顺祥
分类号 B60R1/02 主分类号 B60R1/0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王丽茹 台北市内湖区瑞光路五八三巷二十四号七楼;曾国轩 台北市内湖区瑞光路五八三巷二十四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防眩后视镜模组,应用于一户外载具之上,其包含:一电变色后视镜,其系因应一控制信号之变化而改变其光反射率;一第一光感应器,设置于该电变色后视镜之第一侧,其系接收由一第一特定区域所入射之光线,进而输出代表该入射光线强度之一第一信号;一第二光感应器,同样设置于该电变色后视镜之第一侧,其系接收由一第二特定区域所入射之光线,进而输出代表该入射光线强度之一第二信号;以及一比较控制器,信号连接与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其系比较所接收到之该第一信号与该第二信号之大小关系,并根据该大小关系而发出该控制信号以控制该电变色后视镜之光反射率。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防眩后视镜模组,其中该电变色后视镜之第一侧系为朝向该户外载具后方之一侧。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防眩后视镜模组,其中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系分别设置该电变色后视镜中线之左右两侧。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防眩后视镜模组,其中该第一特定区域与该第二特定区域之较大部份系不重叠。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防眩后视镜模组,其中该比较控制器系当该第一光感应器或该第二光感应器所接收到光线于单位时间内之强度变化大于一第一门槛値,且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于当时所分别发出之两信号强度値之一绝对値大于一第二门槛値时,便根据该绝对値之大小来决定电变色后视镜光反射率之变化程度。6.一种反射率控制方法,应用于一户外载具之防眩后视镜模组上,该模组上具有一第一光感应器与一第二光感应器,两光感应器同样设置于该防眩后视镜模组之第一侧,其系接收由一第一特定区域与一第二特定区域所入射之光线,进而输出代表该等入射光线强度之一第一信号与一第二信号,而该控制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接收该第一信号与该第二信号;比较所接收到之该第一信号与该第二信号之大小关系;以及根据该大小关系而发出该控制信号以控制该电变色后视镜之光反射率。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反射率控制方法,其中该防眩后视镜模组之第一侧系为朝向该户外载具后方之一侧。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反射率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系分别设置于一车内电变色后视镜中线之左右两侧。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反射率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系分别设置于一车外电变色后视镜中线之左右两侧。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反射率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系分别设置于车外之左右电变色后视镜。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反射率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系分别设置于一车内电变色后视镜与一车外电变色后视镜。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反射率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一特定区域与该第二特定区域之较大部份系不重叠。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反射率控制方法,其中当该第一光感应器或该第二光感应器所接收到光线于单位时间内之强度变化大于一第一门槛値,且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于当时所分别发出之两信号强度値之一绝对値大于一第二门槛値时,便根据该绝对値之大小来决定电变色后视镜光反射率之变化程度。14.一种防眩后视镜模组,应用于一户外载具之上,其包含:一第一电变色后视镜,其系因应一控制信号之变化而改变其光反射率;一第二电变色后视镜,其系因应该控制信号之变化而改变其光反射率;一第一光感应器,设置于该第一电变色后视镜之第一侧,其系接收由一第一特定区域所入射之光线,进而输出代表该入射光线强度之一第一信号;一第二光感应器,设置于该第二电变色后视镜之第一侧,其系接收由一第二特定区域所入射之光线,进而输出代表该入射光线强度之一第二信号;以及一比较控制器,信号连接与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其系比较所接收到之该第一信号与该第二信号之大小关系,并根据该大小关系而发出该控制信号以控制该等电变色后视镜之光反射率。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防眩后视镜模组,其中该等电变色后视镜之第一侧系为朝向该户外载具后方之一侧。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防眩后视镜模组,其中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系分别设置该电变色后视镜中线之左右两侧。17.如申请专利范图第14项所述之防眩后视镜模组,其中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系分别设置于一车外电变色后视镜中线之左右两侧。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防眩后视镜模组,其中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系分别设置于车外之左右电变色后视镜。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防眩后视镜模组,其中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系分别设置于一车内电变色后视镜与一车外电变色后视镜。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所述之防眩后视镜模组,其中该比较控制器系当该第一光感应器或该第二光感应器所接收到光线于单位时间内之强度变化大于一第一门槛値,且该第一光感应器与该第二光感应器于当时所分别发出之两信号强度値之一绝对値大于一第二门槛値时,便根据该绝对値之大小来决定电变色后视镜光反射率之变化程度。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a)(b)(c):其系三种习用防眩后视镜模组之功能方块示意图。第二图:其系本案所揭露之防眩后视镜模组之功能方块示意图。第三图:其系本案所揭露之防眩后视镜模组之外观较佳实施例示意图。第四图:其系本案反射率控制方法之流程示意图。第五图:其系本案比较控制器之电路方块示意图。第六图(a)(b)(c)(d):其系本案中光感应器可设置处之实例示意图。
地址 桃园县龟山乡山莺路文华巷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