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小麦耐热性鉴定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麦耐热性鉴定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步骤包括智能温室耐热性鉴定、大田搭建增温棚耐热性鉴定、耐热性鉴定指标记录和热感指数计算、品种耐热性判断、稳定的耐热品种的判断等步骤。本发明提供的耐热性鉴定方法,其鉴定结果准确可靠。本发明通过智能温室耐热鉴定与大田搭建增温棚耐热鉴定相结合,年际耐热鉴定结果比较与不同生态区域耐热鉴定结果比较相结合,对小麦种质资源和育种亲本的耐热性鉴定以及筛选适宜黄淮海麦区种植的耐热小麦品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发明选取的鉴定指标容易测量,通过室内鉴定与大田鉴定相互印证,能够真实反映小麦品种的耐热性。
申请公布号 CN106526083A 申请公布日期 2017.03.22
申请号 CN201610976555.9 申请日期 2016.11.08
申请人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发明人 隋新霞;黄承彦;楚秀生;樊庆琦;崔德周;方宝停;王成雨;曹彩云
分类号 G01N33/00(2006.01)I;A01G1/00(2006.01)I 主分类号 G01N33/00(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代理人 张红军
主权项 一种小麦耐热性鉴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智能温室耐热性鉴定:小麦种子低温春化处理40天后,播种于智能温室中,在昼夜温度设为20/16℃和昼夜时长为16/8h条件下种植,开花期标主茎开花穗并当日挂牌,花后昼夜温度调整为25/16℃;花后10天,分为高温处理组和对照组:高温处理组白昼温度设为33至39℃,黑夜温度设为20℃;对照组昼夜温度设为25/16℃;各温度处理的材料分别种植于智能温室的不同种植单元中,单独控温,直到小麦发育成熟;(2)大田搭建增温棚耐热性鉴定:大田耐热性鉴定试验采取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耐热胁迫处理和对照两个处理,副区内品种随机排列,3次重复;高温胁迫处理:在小麦开花后20天,即灌浆后期,在晴天或多云天气下,于搭建的增温棚内进行高温胁迫,每天高温胁迫5小时,即11:00‑16:00;对照处理,按正常条件栽培;(3)耐热性鉴定指标记录和热感指数计算:记录小麦开花期、成熟期、旗叶死亡期,测定千粒重;计算灌浆持续期及热感指数S;S=(1−YD/YP)/(1−<img file="367577dest_path_image001.GIF" wi="25" he="22" />/<img file="59328dest_path_image002.GIF" wi="24" he="22" />);其中,YD为某小麦品种在高温处理或热胁迫下的千粒重或灌浆持续期,YP为某品种在正常环境下的千粒重或灌浆持续期,<img file="105781dest_path_image001.GIF" wi="25" he="22" />为所有品种在高温处理或热胁迫处理下千粒重或灌浆持续期的平均值,<img file="402639dest_path_image002.GIF" wi="24" he="22" />为所有品种在正常环境下千粒重或灌浆持续期的平均值;根据热感指数公式,计算出千粒重热感指数和灌浆持续期热感指数;(4)耐热性判断:千粒重热感指数S<1,则为抗热性品种;千粒重热感指数S≥1,则为热敏感品种;在千粒重热感指数S<1的抗热性品种中,灌浆持续期热感指数S<1的品种,其抗热性更强;(5)稳定的抗热性品种的判断:智能温室耐热性鉴定为抗热性品种,并且不同年度和不同生态区域的大田增温棚内耐热性鉴定为抗热性品种的,则为稳定的抗热性品种。
地址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工业北路2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