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培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饵料生物的培养、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五期幼蟹的培育、水质调控、敌害防治的步骤,本发明在五期幼蟹培育过程中,通过选择高质量大眼幼体、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改进的生物堆肥发酵方法,使用生物堆肥肥水培育天然生物饵料,并在不同阶段投喂不同蛋白比例的人工配合饲料及其辅料,为蟹种提供适口性好、营养均衡的饵料;在蟹种培育过程中确保水质、底质处于一个良性动态平衡。本发明通过“草、水、种、饵”四个大方面进行技术创新集成,以提高Ⅴ期幼蟹成活率。按照本发明的方法,五期幼蟹平均成活率达51.8%。
申请公布号 CN106359220A 申请公布日期 2017.02.01
申请号 CN201610782649.2 申请日期 2016.08.29
申请人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南京淳一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邓燕飞;葛家春;许志强;徐宇;钱志强;杨鸢劼;柏如发;潘建林
分类号 A01K61/59(2017.01)I 主分类号 A01K61/59(2017.01)I
代理机构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代理人 卢亚丽
主权项 一种提高河蟹五期幼蟹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培育池的建设及水草种植:选择合适的池塘,以40目聚乙烯网布覆盖蟹种池池壁,网布深埋池底底泥中;在池壁顶端将网布竖立以镀锌管柱和铁丝固定,并在网布顶端塘内侧将钙塑板缝成倒檐;安装微孔增氧设施,配备功率大于0.3kW/亩;在放苗前25天,蟹种池加水注满,按150~200㎏/亩的生石灰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消毒;消毒15天后,蟹种池水位降至0.4m,根据蟹种池形状在池中每间隔3~4m种植4m宽的水花生带,水花生带间种植轮叶黑藻或伊乐藻;(2)饵料生物的培养:放苗前7‑10天,按150~250㎏/亩的量在水花生带均匀堆放或全池泼洒发酵好的生物肥以培养天然生物饵料;(3)大眼幼体的选择和放养:大眼幼体要求来源于经过选择、母蟹规格125g以上、公蟹200g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所产后代,且要求体质健壮,体重大于15万只/㎏,培育期足量混合投喂轮虫和枝角类;每亩放养大眼幼体1.5‑2.0㎏,下塘时须确保大眼幼体未脱水、气温较低、水体溶氧充足;放苗前3天,取水样检测池水氨氮、亚硝酸盐浓度,超标则添加新水、使用药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放苗前1天,开启微孔增氧设施不间断增氧;(4)Ⅴ期幼蟹的培育:大眼幼体下塘后至Ⅱ期幼蟹,投喂适量粒径0.3㎜人工配合饲料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加水混匀后全池泼洒,早晚各一次;Ⅱ期幼蟹至Ⅲ期幼蟹投喂适量0.3㎜破碎料和0.5㎜破碎料的混合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比例1:1;Ⅲ期幼蟹至Ⅳ期幼蟹投喂适量0.5㎜破碎料,蛋白质含量40%以上;Ⅴ期幼蟹适量投喂1.2㎜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38%以上;Ⅲ期幼蟹开始将EM菌液按25‑50g/㎏饲料、复合维生素按2g/㎏饲料拌匀后,再行投喂;其中每㎏复合维生素含:维生素A 500‑1000万IU,维生素B1 10000‑14000mg,维生素B2 10000‑14000mg,维生素B6 3000‑5000mg,维生素B12 20000‑25000mg,维生素C 30000‑40000mg,维生素D 400‑500万IU,维生素E 6‑7万IU,维生素K3 4000‑5000mg;(5)水质调控:放苗前2天按1~1.5㎏/亩的用量,向蟹种池兑水泼洒红糖、维生素C,每次蜕壳按前量兑水泼洒;Ⅲ期幼蟹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根据水质情况,泼洒EM菌、芽孢杆菌或/和底质改良剂改善蟹种池水质和底质,水位控制在30‑50㎝、透明度25‑40㎝,合理使用增氧设施,确保夜间底层溶氧在3㎎/L以上,促使水质、底质处于一个动态平衡;(6)敌害防治:每次进水都用80目以上网袋过滤;在种草后如发现塘内有鱼和蝌蚪,按8㎏/亩用量的茶籽饼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杀灭野杂鱼和蝌蚪。
地址 210017 江苏省南京市南湖东路90号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