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茯苓的栽培技术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茯苓的栽培技术,步骤包括:(1)土地准备:选取排水良好、疏松通气的微酸性土壤;(2)备料: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去枝去皮,锯成小段干燥;(3)菌种选取:用小松木段片加适量培养基质获取菌丝;(4)接种:摆放段木,削开小口,将菌丝摆在小口处;(5)田间管理:检查菌情,及时补缺;(6)采收加工:采收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晾干去皮后在蒸熟晒干。本发明通过对种植地土壤的选取和土壤酸碱度的调整,为茯苓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通过合理的管理技术,保证了茯苓的优质高产。
申请公布号 CN105191668A 申请公布日期 2015.12.30
申请号 CN201510648767.X 申请日期 2015.10.09
申请人 龚南强 发明人 龚南强
分类号 A01G1/04(2006.01)I;A01B79/02(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4(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茯苓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土地准备:土壤选取排水良好、疏松通气、含沙量在60~70%的夹沙土,土层以50~80cm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2)备料: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铲去部分树皮,在30‑35℃的温度下晾晒10~15天,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在段木垛的四周开设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3)菌种选取: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的菌丝体;(4)接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木长度而定,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先放入两段段木,在两段段木上半部分用刀削开小口,用镊子将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开小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覆土10~15cm;(5)田间管理:接种后7~10天,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6)采收加工:将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盖严放置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待水分蒸发后,重新堆起,再用稻草盖严放5~6天后,去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然后切块,晒干,或热风干燥。
地址 408500 重庆市武隆县羊角镇艳山红村雅雀湾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