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可饱和脉冲变压器取代气体开关的全固态Marx发生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饱和脉冲变压器取代气体开关的全固态Marx发生器,用以解决现有Marx发生器充电电压高、电容充电不同步、气体开关寿命短、或磁开关饱和电感大、串联级数难以增大等问题。本发明由可饱和脉冲变压器SPT、Q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负载组成;SPT为轴对称结构,其Q组次级绕组作为磁开关,Q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均匀排布在SPT外围圆周方向,与Q组次级绕组连接。Q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中的每一级单元由一个Marx电容器和一个接地电感组成。本发明输入充电电压低,磁芯自动复位,各级电容均匀充电,开关串联同步建立时间短,具有高重复运行频率、固态化和长使用寿命的优势。
申请公布号 CN102983773B 申请公布日期 2014.11.19
申请号 CN201210482618.7 申请日期 2012.11.23
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发明人 张瑜;刘金亮
分类号 H02M9/04(2006.01)I;H01F27/26(2006.01)I;H01F27/25(2006.01)I;H01F27/30(2006.01)I 主分类号 H02M9/04(2006.01)I
代理机构 国防科技大学专利服务中心 43202 代理人 郭敏
主权项 一种可饱和脉冲变压器取代气体开关的全固态Marx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可饱和脉冲变压器取代气体开关的全固态Marx发生器由可饱和脉冲变压器SPT、Q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负载load三大部分组成;可饱和脉冲变压器SPT的次级绕组作为磁开关,可饱和脉冲变压器SPT关于变压器中心对称轴(1)具有旋转对称性,位于全固态Marx发生器的中心,Q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均匀分布在可饱和脉冲变压器SPT外围圆周方向,并与可饱和脉冲变压器SPT圆周方向均布的Q组次级绕组连接;Q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共由Q个完全相同的单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组成,第q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由一个Marx电容器C<sub>q</sub>和一个螺线管电感器L<sub>iq</sub>组成,C<sub>q</sub>低压端与L<sub>iq</sub>高压端相连;其中Q、q为正整数,1≤q≤Q,Q为3的整数倍、1或2;可饱和脉冲变压器取代气体开关的全固态Marx发生器在结构上由Q级单元级联,即第1级单元、……、第q级单元、……、第Q级单元;第q级单元由第q级Marx电容C<sub>q</sub>、第q级螺线管电感器L<sub>iq</sub>、可饱和脉冲变压器SPT第q组次级绕组磁开关MS<sub>q</sub>串联而成;C<sub>q</sub>为高电压脉冲电容器电容,或脉冲形成线电容,或传输线电容,或脉冲形成网络整体等效电容,或为多个陶瓷电容器并联而成的电容;负载load是电感,电容,电阻,或者是电感、电容、电阻的组合形式,负载load高电压输出极接在第Q级Marx电容C<sub>Q</sub>的低压极,负载load低压极直接接地;可饱和脉冲变压器取代气体开关的全固态Marx发生器输入端(M<sub>in</sub>)即为可饱和脉冲变压器SPT初级绕组输入端(P<sub>in</sub>),输出端(M<sub>out</sub>)为第Q级Marx电容C<sub>Q</sub>低压极,或是负载load高电压输出极;可饱和脉冲变压器SPT由变压器内芯部分、变压器初级绕组部分(P)和变压器次级绕组部分组成;变压器初级绕组部分(P)分组紧绕在变压器内芯部分分组的磁环上,变压器内芯部分关于变压器中心对称轴(1)具有旋转对称性,由磁芯(2)、磁芯隔板部分和内芯夹板部分组成;磁芯隔板部分位于磁芯(2)的磁环之间,内芯夹板部分位于磁芯(2)的顶部和底部,磁芯(2)由M块相同尺寸的磁环堆叠组成,每块磁环采用铁基非晶或铁基纳米晶材料制成的薄带卷绕成圆环状,再用玻璃钢材料浇灌封装而成,每块磁环封装后的内半径为R<sub>mi</sub>,外半径为R<sub>mo</sub>,厚度为h<sub>m1</sub>;M块磁环均分为m组,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组磁环、…、第k组磁环、…、第m组磁环;每组磁环均由M/m块磁环沿变压器中心对称轴(1)方向堆叠组成,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块、…、第M/m块,1≤k≤m,m为正整数,M为m的整数倍数;变压器初级绕组部分(P)由第一路初级子绕组(P1)、……、第k路初级子绕组(Pk)、……、第m路初级子绕组(Pm)组成;第k路初级子绕组(Pk)绕线的外部输入端为第k路初级子绕组输入端(Pk‑1),第k路初级子绕组(Pk)绕线的外部输出端为第k路初级子绕组输出端(Pk‑2);第一路初级子绕组输入端(P1‑1)、……、第k路初级子绕组输入端(Pk‑1)、……、第m路初级子绕组输入端(Pm‑1)全部并联焊接在输入端并联导线(Pa)上,输入端并联导线(Pa)宽度和厚度与每一路初级子绕组绕线整体的宽度和厚度相同,输入端并联导线(Pa)下端焊接在输入端引出导线(Pc)上,向外引出,作为初级绕组整体输入端(P<sub>in</sub>),输入端引出导线的厚度和宽度与输入端并联导线相同,初级绕组整体输入端(P<sub>in</sub>)与外部初级能源相连;每一路初级子绕组均为单匝,由m<sub>1</sub>根直径均为Φ<sub>p</sub>的漆包线并联绕制而成,m<sub>1</sub>为正整数,m<sub>1</sub>≥1,满足m<sub>1</sub>×Φ<sub>p</sub>小于磁芯顶板铣槽(7‑2)槽宽;第一路初级子绕组(P1)由第一路初级子绕组输入端(P1‑1)引入,穿入磁芯顶板铣槽(7‑2),从里面包围第一组磁环,再穿入第一组隔板中的隔板下板第二铣槽(9‑2),由第一路初级子绕组输出端(P1‑2)引出;……;第k路初级子绕组(Pk)由第k路初级子绕组输入端(Pk‑1)引入,穿入第k‑1组隔板中的隔板下板第一铣槽(9‑1),从里面包围第k组磁环后,再穿入第k组隔板中的隔板下板第二铣槽(9‑2),初级绕线从第k组隔板中的隔板下板第二铣槽(9‑2)穿出后由第k路初级子绕组输出端(Pk‑2)引出;……;按照相同的规律,一直到第m路初级子绕组(Pm)由第m路初级子绕组输入端(Pm‑1)引入,穿入第m‑1组隔板中的隔板下板第一铣槽(9‑1),从里面包围第m组磁环后,再穿入磁芯底板铣槽(10‑1),初级绕线从磁芯底板铣槽(10‑1)穿出后由第m路初级子绕组输出端(Pm‑2)引出;第一路初级子绕组输出端(P1‑2)、……、第k路初级子绕组输出端(Pk‑2)、……、第m路初级子绕组输出端(Pm‑2)全部并联焊接在输出端并联导线(Pb)上,输出端并联导线(Pb)尺寸与输入端并联导线(Pa)尺寸相同,输出端并联导线(Pb)下端焊接在输出端引出导线(Pd)上并向外引出,作为初级绕组整体输出端P<sub>out</sub>,输出端引出导线宽度和厚度与输出端并联导线相同,初级绕组整体输出端P<sub>out</sub>与外部地端相连;磁芯隔板部分由磁芯顶板(7)、磁芯中间隔板和磁芯底板(10)三部分组成,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磁芯顶板(7)位于第一组磁环顶端,磁芯中间隔板将m组磁环分别隔离开,磁芯底板(10)位于第m组磁环的底部;磁芯顶板(7)为圆环状板,磁芯顶板(7)内半径为R<sub>1</sub>,外半径为R<sub>2</sub>,厚度不超过10mm;磁芯顶板(7)外侧壁边缘均布有3个磁芯顶板豁口(7‑1),3个磁芯顶板豁口(7‑1)呈中心对称分布,半径均为R<sub>0</sub>,每个磁芯顶板豁口(7‑1)对应的圆心角度为θ<sub>0</sub>,磁芯顶板豁口(7‑1)底部相对于变压器中心对称轴(1)的距离为R<sub>mo</sub>;3个磁芯顶板豁口(7‑1)中的一个豁口中心位于磁芯顶板(7)俯视图的x轴上,且该豁口关于x轴对称;磁芯顶板(7)上表面的一象限内铣有磁芯顶板铣槽(7‑2),磁芯顶板铣槽(7‑2)沿径向延伸,槽中心线与磁芯顶板(7)俯视图x轴夹角为θ<sub>1</sub>;磁芯顶板(7)上表面与内芯顶盖(3)压紧,磁芯顶板(7)下表面与第一组磁环顶部压紧;磁芯中间隔板共分成相同的m‑1组,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组隔板、…、第k组隔板、…、第m‑1组隔板;每一组隔板均由磁芯隔板上板(8)和磁芯隔板下板(9)组成,磁芯隔板上板(8)位于磁芯隔板下板(9)上面,二者重叠在一起;磁芯隔板上板(8)的形状和半径尺寸与磁芯顶板(7)相同,磁芯隔板上板厚度不大于2mm;磁芯隔板上板外侧壁边缘挖有3个磁芯隔板上板豁口(8‑1),呈中心对称分布,3个磁芯隔板上板豁口(8‑1)半径亦均为R<sub>0</sub>,对应圆心角度亦为θ<sub>0</sub>,3个磁芯隔板上板豁口(8‑1)的位置与3个磁芯顶板豁口(7‑1)完全相同;每一组隔板中的磁芯隔板上板(8)上表面均与磁环压紧,下表面与磁芯隔板下板(9)的上表面压紧;磁芯隔板下板(9)形状和尺寸与磁芯顶板(7)相同,但磁芯隔板下板(9)的上表面一象限内铣有两个槽,即隔板下板第一铣槽(9‑1)和隔板下板第二铣槽(9‑2);隔板下板第一铣槽(9‑1)与磁芯顶板铣槽(7‑2)的结构、尺寸和位置完全相同,隔板下板第二铣槽(9‑2)中心线与磁芯隔板下板(9)上表面的y轴方向夹角为θ<sub>2</sub>,θ<sub>2</sub>≤30°,隔板下板第二铣槽(9‑2)几何尺寸与隔板下板第一铣槽(9‑1)尺寸完全相同;磁芯隔板下板外侧壁边缘挖有3个中心对称的磁芯隔板下板豁口(9‑3),磁芯隔板下板豁口(9‑3)尺寸和位置与磁芯顶板豁口(7‑1)完全相同;每组隔板的磁芯隔板下板(9)下表面均与磁环压紧;m‑1组隔板与m组磁环的连接关系如下:第一组磁环底部与第一组隔板中的磁芯隔板上板(8)上表面压紧,第一组隔板中的磁芯隔板上板(8)下表面与第一组隔板中的磁芯隔板下板(9)上表面压紧,第一组隔板中的磁芯隔板下板(9)下表面与第二组磁环顶部压紧;……;第k组磁环底部与第k组隔板中的磁芯隔板上板(8)上表面压紧,第k组隔板中的磁芯隔板上板(8)下表面与第k组隔板中的磁芯隔板下板(9)上表面压紧,第k组隔板中的磁芯隔板下板(9)下表面与第k+1组磁环顶部压紧;……;第m组磁环底部与磁芯底板(10)顶部压紧;磁芯底板(10)形状和尺寸与磁芯顶板(7)相同,但是磁芯底板(10)下表面的磁芯底板铣槽(10‑1)中心线与隔板下板第二铣槽(9‑2)的中心线平行且在变压器垂直方向对齐,磁芯底板铣槽(10‑1)尺寸与磁芯顶板铣槽(7‑2)和隔板下板第二铣槽(9‑2)的尺寸相同;磁芯底板(10)外侧壁边缘挖有磁芯底板豁口(10‑2),磁芯底板豁口(10‑2)的尺寸、数目和位置与磁芯顶板豁口(7‑1)的尺寸、数目和位置分别相同;磁芯底板(10)下表面与内芯底板(4)上表面压紧;安装时应确保3个磁芯顶板豁口(7‑1)、3个磁芯隔板上板豁口(8‑1)、3个磁芯隔板下板豁口(9‑3)、3个磁芯底板豁口(10‑2)分别在3条直线上对齐;内芯夹板部分由内芯顶盖(3)、内芯底板(4)、内芯底板支脚(5)、固定连杆(6)组成,均采用绝缘材料;固定连杆(6)在圆周方向以均匀分布的模式对内芯夹板部分进行锁紧;采用3根固定连杆(6)均匀分布并紧锁内芯夹板部分;内芯底板(4)为圆环板结构,内半径为R<sub>1</sub>,外半径为R<sub>3</sub>,满足R<sub>1</sub>&lt;R<sub>mi</sub>&lt;R<sub>mo</sub>&lt;R<sub>2</sub>&lt;R<sub>3</sub>,厚度不小于15mm;内芯底板(4)上表面铣有3个呈扇形、在圆周方向均布的内芯底板扇形铣槽(4‑1),内芯底板扇形铣槽(4‑1)对应的扇形圆心角均为Ψ<sub>1</sub>,槽深不大于10mm,铣槽沿径向贯穿内芯底板(4)外缘和内缘,由于铣槽加工而在内芯底板(4)上表面出现3个相同且均布的扇形凸台即内芯底板扇形凸台(4‑2),与3个内芯底板扇形铣槽(4‑1)相间交替分布,每个内芯底板扇形凸台圆心角均为Ψ<sub>2</sub>,满足Ψ<sub>1</sub>+Ψ<sub>2</sub>=90°;内芯底板(4)下表面与3个内芯底板扇形凸台(4‑2)相对的位置分别均布3个内芯底板螺孔,与3个内芯底板支脚(5)拧紧配合;3个内芯底板扇形凸台(4‑2)的外边缘各开有1个内芯底板通孔(4‑3),3个内芯底板通孔(4‑3)在圆周方向均布,通孔半径均为R<sub>4</sub>,每个内芯底板通孔(4‑3)中心距变压器中心对称轴(1)的距离为R<sub>mo</sub>+R<sub>4</sub>;内芯顶盖(3)的结构与内芯底板(4)的结构相同,亦为圆环板结构,内芯顶盖(3)内半径为R<sub>1</sub>,外半径为R<sub>3</sub>,厚度不小于15mm;在圆周方向,内芯顶盖(3)下表面在与内芯底板(4)相对的位置同样铣有3个均布的内芯顶盖扇形铣槽(3‑1),槽深不大于10mm,铣槽亦沿径向贯穿内芯顶盖(3)外缘和内缘,内芯顶盖扇形铣槽(3‑1)对应的扇形中心角均为Ψ<sub>1</sub>,内芯顶盖(3)下表面由于铣槽而出现的3个相同且均布的内芯顶盖扇形凸台(3‑2)圆心角均为Ψ<sub>2</sub>;内芯顶盖扇形凸台(3‑2)上与3个内芯底板通孔(4‑3)在垂直方向上正对的位置,亦均布有3个内芯顶盖通孔(3‑3),通孔半径均为R<sub>4</sub>;固定连杆(6)是3根半径为R<sub>4</sub>的圆柱体,其两端均有螺纹,3根固定连杆(6)的长度长于所有磁环厚度、磁芯隔板部分总厚度、内芯顶盖(3)厚度与内芯底板(4)厚度之和;固定连杆(6)紧靠对齐的磁芯顶板豁口(7‑1)、磁芯隔板上板豁口(8‑1)、磁芯隔板下板豁口(9‑3)和磁芯底板豁口(10‑2),固定连杆(6)上端穿过3个内芯顶盖通孔(3‑3),由连杆螺帽锁紧,固定连杆(6)下端穿过3个内芯底板通孔(4‑3),由连杆螺帽锁紧;变压器次级绕组部分由共磁芯的Q组次级绕组沿圆周方向排布而成,每一组次级绕组又由组内相邻的N路线绕式子绕组并联组成,N路线绕式子绕组共磁芯,均紧绕在全部M块磁环上,N、M均为正整数;变压器次级绕组部分由第一组次级绕组(S<sub>1</sub>)、……、第s组次级绕组(S<sub>s</sub>)、……、第Q/3组次级绕组(S<sub>(Q/3)</sub>)、第Q/3+1组次级绕组(S<sub>(Q/3+1)</sub>)、……、第Q/3+s组次级绕组(S<sub>(Q/3+s)</sub>)、……、第2Q/3组次级绕组(S<sub>(2Q/3)</sub>)、第2Q/3+1组次级绕组(S<sub>(2Q/3+1)</sub>)、……、第2Q/3+s组次级绕组(S<sub>(2Q/3+s)</sub>)、第Q组次级绕组(S<sub>Q</sub>)组成,s为整数,且1≤s≤Q/3;Q组次级绕组完全相同;第一组次级绕组(S<sub>1</sub>)、……、第s组次级绕组(S<sub>s</sub>)、……、第Q/3组次级绕组(S<sub>(Q/3)</sub>)刚好位于第一个内芯顶盖扇形铣槽(3‑1)和第一个内芯底板扇形铣槽(4‑1)对应的区域,且依次沿磁环圆周逆时针方向排布;第Q/3+1组次级绕组(S<sub>(Q/3+1)</sub>)、……、第Q/3+s组次级绕组(S<sub>(Q/3+s)</sub>)、……、第2Q/3组次级绕组(S<sub>(2Q/3)</sub>)刚好位于第二个内芯顶盖扇形铣槽(3‑1)和第二个内芯底板扇形铣槽(4‑1)对应的区域,且依次沿磁环圆周逆时针方向排布;第2Q/3+1组次级绕组(S<sub>(2Q/3+1)</sub>)、……、第2Q/3+s组次级绕组(S<sub>(2Q/3+s)</sub>)、第Q组次级绕组(S<sub>Q</sub>)刚好位于第三个内芯顶盖扇形铣槽(3‑1)和第三个内芯底板扇形铣槽(4‑1)对应的区域,且依次沿磁环圆周逆时针方向排布;这Q组次级绕组分别穿过3个内芯顶盖扇形铣槽(3‑1)和3个内芯底板扇形铣槽(4‑1)对应的区域,并包围全部磁芯;每一组次级绕组所占据的扇形空间的圆心角均为Ψ<sub>3</sub>,0&lt;Ψ<sub>3</sub>≤3Ψ<sub>1</sub>/Q,每一组次级绕组内的N路线绕式子绕组共磁芯,且N路线绕式子绕组相互紧挨,并沿圆周方向依次排列;m路初级子绕组全部位于第1个内芯顶盖扇形铣槽(3‑1)和第1个内芯底板扇形铣槽(4‑1)所对应的圆心角为Ψ<sub>1</sub>的扇形区域内;在每一对内芯顶盖扇形铣槽(3‑1)和内芯底板扇形铣槽(4‑1)所对应的圆心角为Ψ<sub>1</sub>的扇形区域外边缘,均依次分布有Q/3个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第一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由螺线管电感器L<sub>i1</sub>、第一级Marx电容器C<sub>1</sub>和Z型连接片(15)组成;螺线管电感器L<sub>i1</sub>由圆柱支撑体(13)和螺线管绕组(14)组成;圆柱支撑体(13)为实心圆柱,由绝缘材料制成;螺线管绕组(14)由高压导线沿圆柱支撑体(13)长度方向螺旋绕制而成,并由圆柱支撑体(13)支撑,螺线管绕组(14)为单层或多层绕线结构;螺线管绕组(14)高压端与第一级Marx电容器低压螺栓(C<sub>1</sub>‑2)通过导线相连,螺线管绕组(14)低压端与第一个次级绕组低压极连接片(12)通过导线和螺栓进行连接,并接地;第一级Marx电容器C<sub>1</sub>外表面为绝缘材料保护壳,L<sub>i1</sub>与C<sub>1</sub>满足:1/ω<sub>c</sub>C<sub>1</sub>&gt;&gt;ω<sub>c</sub> L<sub>i1</sub>、1/ω<sub>d</sub>C<sub>1</sub>&lt;&lt;ω<sub>d</sub>L<sub>i1</sub>,且L<sub>i1</sub>远远大于第一组次级绕组(S<sub>1</sub>)的饱和电感,其中ω<sub>c</sub>为Marx发生器充电角频率,ω<sub>d</sub>为Marx发生器放电的角频率;C<sub>1</sub>顶部中间位置有两个第一级电容高压极螺栓(C<sub>1</sub>‑1),两个第一级电容高压极螺栓(C<sub>1</sub>‑1)与第一个Z型连接片(15)连接紧固,第一个Z型连接片(15)与第一个次级绕组高压极连接片(11)通过螺栓连接紧固;通过第一个次级绕组高压极连接片(11),第一个Z型连接片(15)与第一组次级绕组中第一路子绕组高压端(S<sub>11</sub>‑2)、……、第一组次级绕组中第n路子绕组高压端(S<sub>11</sub>‑2)、……、第一组次级绕组中第N路子绕组高压端(S<sub>1N</sub>‑2)均相连;第一级Marx电容器C<sub>1</sub>底部中间位置亦有两个第一级电容低压极螺栓(C<sub>1</sub>‑2),两个第一级电容低压极螺栓(C<sub>1</sub>‑2)与第二个次级绕组低压极连接片(12)、第二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中螺线管绕组(14)低压端通过导线连在一起;第二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与第一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结构、材料相同,只是与第二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进行连接的分别是第二个Z型连接片(15)、第二个次级绕组高压极连接片(11)、第二个次级绕组低压极连接片(12),并且两个第二级电容低压极螺栓(C<sub>2</sub>‑2)与第三个次级绕组低压极连接片(12)、第三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中螺线管绕组(14)低压端通过导线连在一起;……;第q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与第一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结构、材料相同,只是与第q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进行连接的分别是第q个Z型连接片(15)、第q个次级绕组高压极连接片(11)、第q个次级绕组低压极连接片(12),并且两个第q级电容低压极螺栓(C<sub>q</sub>‑2)与第q+1个次级绕组低压极连接片(12)、第q+1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中螺线管绕组(14)低压端通过导线同时连在一起,此时1&lt;q&lt;Q;……;第Q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与第一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结构、材料和相同,只是与第Q级Marx电容器和接地电感单元进行连接的分别是第Q个Z型连接片(15)、第Q个次级绕组高压极连接片(11)、第Q个次级绕组低压极连接片(12),并且两个第Q级电容低压极螺栓(C<sub>Q</sub>‑2)直接与负载load高电压输出极(M<sub>out</sub>)相连。
地址 410073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