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水稻品种抗黑条矮缩病田间接种鉴定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黑条矮缩病品种抗性的田间接种鉴定方法,农业科学技术领域。选取具备一定条件的田块作为鉴定圃,在特定时期播种不同水稻品种,麦收后鉴定圃内传毒介体灰飞虱具备一定的带毒率和虫口密度,待水稻生长至特定生育期后根据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评价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水平。利用本方法可以一次性对大量水稻品种进行抗黑条矮缩病鉴定,克服实验室人工鉴定规模较小、鉴定品种数较少的缺点。这一鉴定方法可以应用于筛选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品种抗性评价、抗性品种选育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等众多领域。
申请公布号 CN103749230A 申请公布日期 2014.04.30
申请号 CN201410039175.3 申请日期 2014.01.27
申请人 江苏徐淮地区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 发明人 王宝祥;卢百关;周振玲;宋兆强;秦德荣;徐大勇
分类号 A01G16/00(2006.01)I;A01G7/06(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6/00(2006.01)I
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代理人 张素卿
主权项 一种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田间接种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1)鉴定圃选择:选择连续3年以上重发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块,且上年度感病对照品种在不防治条件下发病率大于40%,且麦收后鉴定圃内传毒介体灰飞虱带毒率高于4%,虫口密度最高为1.5×10<sup>8</sup>头/hm<sup>2</sup>,最低为6×10<sup>6</sup>头/hm<sup>2</sup>的田块作为鉴定圃,鉴定圃四周种植小麦作为灰飞虱寄养区,以保证获得足量虫源;2)播栽方式 参加鉴定的品种种子,麦收前15‑20天播种,每个待鉴定材料播150粒干种子,均匀撒播1行,行长50cm,行距10cm;播种结束后田块浸水1‑2天,出苗后正常管理,秧田期间不用药剂防虫;秧龄5‑6叶时进行移栽,单苗栽插,行株距15cm×20cm,每个品种和家系栽插100穴,常规肥水管理,大田不施用任何农药,两次重复;3)灰飞虱密度 麦收前后为灰飞虱从麦田迁移到鉴定圃的高发期,为了使鉴定圃内各个点的灰飞虱密度平均、一致,每天上午9点、下午4点用竹竿驱赶鉴定圃内的灰飞虱;鉴定圃周围麦收后2‑4天调查灰飞虱密度:对整个鉴定圃采用对角线法5点取样,每点拍查0.5m×0.2m;用水湿润长方形35cm×50cm白搪瓷盘内壁, 对准水稻秧苗中下部,连拍三下,每次拍查计数后清洗白搪瓷盘,进行下次拍查; 4)灰飞虱带毒率检测 于鉴定圃周围麦收后2‑4天,捕捉灰飞虱500头以上,随机选取100头,按照SN/T 1666‑2005检测灰飞虱群体带毒情况,计算灰飞虱群体的带毒率; 5) 有效接种的灰飞虱密度和带毒率要求 有效接种的灰飞虱密度和带毒率关系按公式(1)计算: <i>D</i>=6×10<sup>6</sup>/<i>PVS </i>………………………………………………(1) 式中: <i>D</i>——有效接种的灰飞虱密度,单位为头每公顷(头/hm<sup>2</sup>); <i>PVS</i>——灰飞虱带毒率,单位为百分率(%);  鉴定圃中灰飞虱密度应低于1.5×10<sup>8</sup>头/hm<sup>2</sup>,当灰飞虱带毒率达到100%时根据公式(1)可知,鉴定圃中灰飞虱密度最低为6×10<sup>6</sup>头/hm<sup>2</sup>;鉴定圃中灰飞虱带毒率不低于4%;6)管理 鉴定圃及其周围10m范围内田块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和防治病毒药剂,麦收后不焚烧秸秆;田间肥料运筹、灌溉水管理与常规生产一致,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和防治病毒药剂; 7)调查时期 鉴定圃中秧苗移栽后生长至分蘖高峰期时进行病情调查,江苏苏北地区在7月下旬;8)调查方法 鉴定圃中秧苗移栽后长至分蘖高峰期时统计发病率:此时发病植株表现出明显的病状:稻株严重矮缩不及正常株高的1/3、心叶突破下叶叶鞘而出、部分植株表现为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部分叶片的顶端出现旋状卷曲; 而健康稻株表现株高正常,分蘖旺盛,生命力强;以每个试验点2个重复的发病百分率平均值作为品种抗黑条矮缩病表型值进行统计;9)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级别的划分:免疫:发病率为0;高抗:发病率0‑5%;抗病:发病率5%‑10%;中抗:发病率11‑20%;感病:发病率20%‑50%;高感:发病率高于50%。
地址 210014 江苏省连云港市瀛洲路8号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