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直立式护岸型湖滨带生态构建方法
摘要 一种直立式护岸型湖滨带生态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在湖滨带水体中操作步骤如下:a、选择一段直立式护岸,b、固定阶梯型植物浮床,c、建立水生植物区,d、设置防浪层,e、吊挂消浪层,f、悬挂可移动消浪层,g、撤销防浪层及消浪层与可移动消浪层。本发明的植物空间配置合理,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抗风浪能力强,增加湖滨水体景观带,美化和改善水体环境,无污染,具有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本发明的一种直立式护岸型湖滨带生态构建方法适用于江、河、湖、库硬质岸线的湖滨带水体生态修复。
申请公布号 CN102550260B 申请公布日期 2013.09.18
申请号 CN201210020813.8 申请日期 2012.01.30
申请人 上海海洋大学 发明人 张饮江;金晶;朱正国;董悦;刘晓培;李岩;张曼曼;黎帧;张乐婷;翟思凡
分类号 A01G1/00(2006.01)I;A01G33/00(2006.01)I;E02B3/04(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0(2006.01)I
代理机构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 31105 代理人 瞿承达
主权项 一种直立式护岸型湖滨带生态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在湖滨带水体中操作步骤如下:a、选择一段直立式护岸(1),测定该段直立式护岸(1)区域的水深、风浪强度、淤泥底质情况及水质状况;b、固定阶梯型植物浮床(2),根据该段直立式护岸的区域所测定的水深情况,确定在该段直立式护岸沿线驳岸间隔设置阶梯型植物浮床及设定阶梯型植物浮床的级数,根据该段直立式护岸的区域所测定的淤泥底质情况确定阶梯型植物浮床支撑脚插入淤泥底质的深度,所述阶梯型植物浮床为多级植物浮床,且每级植物浮床均由框架(3)、网板(4)及支撑脚(5)所构成,网板(4)固定在框架(3)内,支撑脚(5)的上端端部处均布在框架(3)的外侧壁上,并形成联接固定,下一级植物浮床的框架(3)的内侧壁处固定在上一级植物浮床的框架(3)的外侧壁上的支撑脚(5)的上端部处,且再下一级依此类推,最上一级植物浮床的框架(3)的内侧壁固定在驳岸的侧壁(6)上处,每级植物浮床的支撑脚(5)且一一插入湖滨带底部淤泥底处;c、建立水生植物区(7),根据该段直立式护岸的区域所测定的水深、水质状况,先选择适合不同水深的挺水植物分别种植在湖滨带底部和各级浮床上,密度为3‑5株/m2,并保持一定间距,接着待12‑15天后依次种植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种植浮叶植物密度为1‑2株/m2,种植漂浮植物占整个水体面积为20‑40%,通过观察,当水质好转,水体透明度提高时,再选择种植沉水植物,占整个水体底面的覆盖率为10%‑30%,根据该段直立式护岸的区域所测定的淤泥底质情况,确定移栽时植株带泥量;d、设置防浪层(8),防浪层(8)由呈纵向的S形状的且间隔排列的木桩(9)所形成,呈纵向的S形状的且间隔排列的木桩(9)设置在水生植物区(7)外,根据该段直立式护岸的区域所测定的风浪强度确定防浪层(8)中木桩(9)露出水面的高度,根据该段直立式护岸的区域所测定的淤泥底质情况确定防浪层(8)中木桩(9)插入淤泥底质的深度;e、吊挂消浪层(10),消浪层(10)由消浪层缆绳(11)、吊接在消浪层缆绳(11)上的消浪层网兜(12)及配置在消浪层网兜(12)内的消浪层泡沫块(13)所构成,在防浪层(8)的外侧将消浪层缆绳(11)吊挂在呈纵向的S形状的且间隔排列的木桩(9)上,让消浪层网兜(12)内的消浪层泡沫块(13)在水体中漂浮;  f、悬挂可移动消浪层(14),可移动消浪层(14)由可移动消浪层缆绳(15)、串接在可移动消浪层缆绳(15)上的可移动消浪层网兜(16)及安设在可移动消浪层网兜(16)内的可移动消浪层泡沫块(17),在垂直于驳岸处,将可移动消浪层缆绳(15)的一端悬挂在驳岸的侧壁(6)上处固定的钉钩上,可移动消浪层缆绳(15)的另一端则固定在呈纵向的S形状的且间隔排列的防浪层(8)的一端木桩(9)上,且让可移动消浪层网兜(16)内的可移动消浪层泡沫块(17)在水体中漂浮,当有维护船只进出时,可取下悬挂在驳岸的侧壁(6)上处固定的钉钩上一端的可移动消浪层缆绳(15);g、撤销防浪层(8)及消浪层(10)与可移动消浪层(14),待植物长势良好,选择试验区域撤销防浪层(8)、消浪层(10)及可移动消浪层(14),植株生长良好后,再予以全部撤销。
地址 201306 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