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
摘要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它涉及防火林带阻隔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它为解决解决现有生物防火林带存在的无法阻隔地下火、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森林大火和树冠火,营造周期过长,结构简单,阻火效果差,灭火人员运输困难的问题而提出。阻隔系统由多个相同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组成;两个防火沟分别设置防火林道两侧;两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防火沟的两个外侧或并排设置在一个防火沟的外侧;多个所述模块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阻隔系统。构建方法:一:划分多个封闭的区域;二:构建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形成阻隔系统;它不需要砍伐树木破坏森林资源,见效快,可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30%以上。
申请公布号 CN102511355B 申请公布日期 2013.09.04
申请号 CN201110314409.7 申请日期 2011.10.17
申请人 黑龙江省森林工程与环境研究所 发明人 刘广菊;刘滨凡;刘延坤;梁素钰;吴占杰;王志成;贾丹;丛燕;孟庆峰;王文帆;邵英男;刘玉龙;张鑫炎
分类号 A01G23/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23/00(2006.01)I
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代理人 张宏威
主权项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由多个相同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A)组成;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A)的形状为长条状;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A)由防火林道(1)、两个防火沟(2)和两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3)组成;所述两个防火沟(2)分别设置防火林道(1)两侧;所述两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3)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防火沟(2)的两个外侧或并排设置在一个防火沟(2)的外侧;所述多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A)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由如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将现有林区划分为多个封闭的区域;所述封闭区域为人工林时阻隔面积为300‑400公顷,所述封闭区域为天然林时阻隔面积为5000‑8000公顷; 步骤二:在获得的多个封闭区域之间的分割线上构建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A),使各个封闭区域之间通过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A)隔离;形成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 步骤二中构建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A)由如下步骤实现: 步骤1:对位于现有林区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A),采用改建的方式实现,将现有林间道进行拓宽改造或新建形成防火林道(1); 步骤2:在步骤1得到的防火林道(1)的两侧分别设置防火沟(2); 步骤3:在步骤2得到防火沟(2)外侧设置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分别设置在两个防火沟(2)的外侧或并排设置在一个防火沟(2)的外侧;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3)的宽度N为30.0‑50.0米; 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的构建过程由如下步骤完成: 步骤a:选取防火林道(1)两侧30.0‑50.0米范围的林地作为原始防火林带; 步骤b:对步骤a选取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清林处理,使原始防火林带的落叶与枯草的平均载量小于2.0吨/公顷; 步骤c:对经过步骤b清林后得到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修枝操作;所述原始防火林带中的天然成熟林枝下高(H)为2.0米;所述枝下高(H)表述的为最下端树枝距离地面的高度;所述原始防火林带中的天然中龄林枝下高(H)为1.5‑2.0米;所述原始防火林带中的天然幼林枝下高(H)为1.0米;所述原始防火林带中的人工林枝下高(H)为2.0‑3.0米; 步骤d:对步骤c修枝操作后得到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间伐操作;对于郁闭度超过0.6的天然林除保留人工栽培的针叶树种外,其余树种中树高低于1.5米以及树高低于2.0米的非耐火树种均伐除;对于郁闭度低于0.6的天然林中除保留人工栽培的针叶树种和树高超 过1.5米的耐火树种保留外,其余树种均伐除;人工纯林中的其余树种均伐除; 步骤e:对于郁闭度低于0.9且林分密度小于5000株/公顷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补植,所述补植的树种为耐火树种; 步骤f:经过上述步骤后得到最终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
地址 15004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