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40Cr钢机体座类零件多向模锻工艺方法及模具
摘要 40Cr钢机体座类零件的多向模锻工艺及模具,属于金属材料塑性成形技术领域,目的在于有效地避免现有开式模锻工艺和等温模锻工艺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多向模锻工艺,包括下料、加热、多向模锻步骤,多向模锻过程为:(1)下棒料经中频感应加热至1000℃~1180℃;(2)用多向模锻模具对加热毛坯一次成形。本发明的多向模锻模具,包括对称的左、右侧凸模,上半凹模、下半凹模、侧凸模固定板以及由上、下模座组成的模架。本发明工艺流程合理,工艺参数与性能稳定;模具结构简单,制造、安装和使用方便,工作可靠;可大大减少锻件同模膛的摩擦阻力,显著提高模具寿命,提高锻件表面质量,材料利用率大,并且实现了一次成形,无需预锻。
申请公布号 CN102049456B 申请公布日期 2012.11.14
申请号 CN201010566154.9 申请日期 2010.11.30
申请人 重庆理工大学 发明人 周志明;唐丽文;罗荣;范青松;胡治;姚照云;曹敏敏;胡洋
分类号 B21J5/02(2006.01)I;B21J13/02(2006.01)I;B21J13/14(2006.01)I 主分类号 B21J5/02(2006.01)I
代理机构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代理人 李晓兵
主权项 一种40Cr钢机体座类零件多向模锻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半凹模(2)、下半凹模(6),右侧凸模(11)、左侧凸模(12)、左侧凸模滑块(5)、右侧凸模固定板(16)、右侧凸模滑块(17)、起支撑作用的模架以及在脱模时将锻件顶出的顶出机构;所述模架由上模座(1)、下模座(7)组成,上半凹模(2)连接在上模座(1)上,下半凹模(6)连接在下模座(7)上,上模座(1)、下模座(7)分别用于固定和支撑上半凹模(2)以及下半凹模(6);水平对称的上半凹模(2)与下半凹模(6)具有凸形截面,为水平对称分模结构;左、右对称的所述右侧凸模(11)、左侧凸模(12)具有凸形截面,位于模具纵向对称线的左右两边,为垂直分模结构;上半凹模(2)与下半凹模(6)对应右侧凸模(11)、左侧凸模(12)部位具有用于成形锻件两侧凸台的型槽;上半凹模(2)、下半凹模(6),右侧凸模(11)、左侧凸模(12)之间构成模膛(13),模膛(13)的形状及尺寸与预先设计的机体座热锻件形状及尺寸相同;上半凹模(2)与模架的上模座(1)连接,上模座(1)带动上半凹模(2)上下移动;下半凹模(6)设置在模架的下模座(7)上;右侧凸模(11)、左侧凸模(12)分别与右侧凸模滑块(17)、左侧凸模滑块(5)连接,右侧凸模滑块(17)、左侧凸模滑块(5)分别带动右侧凸模(11)、左侧凸模(12)移动,实现合模或分模;左侧凸模(12)与右侧凸模(11)具有台肩,合模时靠台肩限位;所述上半凹模(2)对应于右侧凸模(11)和/或左侧凸模(12)前后两端均设有3~5°的拔模斜面(14),下半凹模(6)对应于右侧凸模(11)和/或左侧凸模(12)前后两端均设有1~3°的拔模斜面;所述的顶出机构,由顶出杆(9)、顶料板(8)及镶块(10)构成,顶出杆(9)的上端与顶料板(8)的下端接触,镶块(10)设置在顶料板(8)上,其下端与顶料板(8)接触,上端是成型面;顶出杆(9)设置在模架的下模座和下半凹模(6)的顶出孔内;所述上半凹模(2)和下半凹模(6)均对应设置有导正销(3);上半凹模与上模座之间、下半凹模与下模座之间有定位承力键(18)。
地址 400054 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红光大道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