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
摘要 一种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包含有由复数个电子感光元件、微电极与电子回路构成的光电单元阵列,所述光电单元是将一个微电极电性接触地设在一个电子感光元件上,且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周边设为电子回路,该电子感光元件的表面电性连接地设置一层可透光的导电材料,且该可透光的导电材料同时电性连接该微电极,藉以在不减少电子感光元件之感光区域面积的条件下扩大电流导入电子感光元件的输入及输出值,甚至可进一步缩小微电极面积,增加感光区域的面积。
申请公布号 TWM437713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9.21
申请号 TW101206935 申请日期 2012.04.13
申请人 林伯刚 发明人 林伯刚;吴重雨;焦传金
分类号 A61F2/14 主分类号 A61F2/14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洪尧顺 台北市内湖区行爱路176号3楼
主权项 一种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包含有由复数个电子感光元件、微电极与电子回路构成的光电单元阵列,所述光电单元是将一个微电极电性接触地设在一个电子感光元件上,且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周边设为电子回路,其特征在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表面电性连接地设置一层可透光的导电材料,且该可透光的导电材料同时电性连接该微电极。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其中,所述可透光的导电材料是一种可导电的生物材料。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其中,所述可导电的生物材料是一种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其中,所述可导电的生物材料是一种奈米碳管(Carbon nano tube)。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其中,所述可导电的生物材料是一种石墨烯(Graphene)。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其中,所述可透光的导电材料具有可聚光的结构。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其中,所述可透光的导电材料具有可产生放电效果的结构。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其中,所述可聚光的结构,是指该可透光的导电材料具有突出的弧形表面。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其中,所述可聚光的结构,是指在该可透光的导电材料表面形成有复数突出部。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人工电子视网膜的改良结构,其中,所述可产生放电效果的结构,是指在该可透光的导电材料表面形成有复数尖形突部而可产生尖端放电。
地址 台北市北投区石牌路2段荣总东区宿舍201之192号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