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电晶体元件结构与具有上述电晶体之可挠式装置与可挠式显示器
摘要
申请公布号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3.11
申请号 TW096110490 申请日期 2007.03.27
申请人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发明人 陈柏求;李敏鸿;何金原;郑君丞;叶永辉
分类号 H01L29/786 主分类号 H01L29/78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詹铭文 台北市中正区罗斯福路2段100号7楼之1;萧锡清 台北市中正区罗斯福路2段100号7楼之1
主权项 一种电晶体元件结构,至少包含:一闸极,系形成于一可挠式基板上;以及一源极与汲极,系形成于该基板上,而与上述闸极之间设置一通道层,而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形成上述之电晶体,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布局设计为一形状,上述形状使得形成上述源极与上述汲极之间在上述通道层内形成之通道区域在一第一方向与一第二方向之电通量实质上相等,其中上述第一方向与一第二方向垂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晶体元件结构,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形成上述之电晶体之结构为一顶闸极(Top Gate)结构。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晶体元件结构,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形成上述之电晶体之结构为一底闸极(Bottom Gate)结构。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晶体元件结构,上述电晶体包括非晶矽薄膜电晶体(a-Si TFT)、微晶矽薄膜电晶体(micro-Si TFT)、多晶矽薄膜电晶体(p-Si TFT)或有机薄膜电晶体(OTFT)。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晶体元件结构,其中上述可挠式基板包括塑胶基板、玻璃基板或金属箔(Metal foil)。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晶体元件结构,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布局设计之形状为一L型。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晶体元件结构,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布局设计之形状为一圆形。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晶体元件结构,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布局设计之形状为一U型。一种可挠式显示器,具有多数个电晶体之面板,而上述电晶体之布局设计包含:一闸极,系形成于一可挠式基板上;以及一源极与汲极,系形成于上述可挠式基板上,而与上述闸极之间设置一通道层,而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形成上述之电晶体,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布局设计为一形状,上述形状使得形成上述源极与上述汲极之间在上述通道层内形成之通道区域在一第一方向与一第二方向之电通量实质上相等,其中上述第一方向与一第二方向垂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可挠式显示器,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形成上述之电晶体之结构为一顶闸极(Top Gate)结构。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可挠式显示器,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形成上述之电晶体之结构为一底闸极(Bottom Gate)结构。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可挠式显示器,上述电晶体包括非晶矽薄膜电晶体(a-Si TFT)、微晶矽薄膜电晶体(micro-Si TFT)、多晶矽薄膜电晶体(p-Si TFT)或有机薄膜电晶体(OTFT)。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可挠式显示器,其中上述可挠式基板包括塑胶基板、玻璃基板或金属箔(Metal foil)。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可挠式显示器,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布局设计之形状为一L型。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可挠式显示器,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布局设计之形状为一圆形。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可挠式显示器,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布局设计之形状为一U型。一种可挠式电路板,包括多数个电晶体配置其上,而上述电晶体之布局设计包含:一闸极,系形成于一可挠式基板上;以及一源极与汲极,系形成于上述可挠式基板上,而与上述闸极之间设置一通道层,而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形成上述之电晶体,其中,上述闸极、源极与汲极布局设计为一形状,上述形状使得形成上述源极与上述汲极之间在上述通道层内形成之通道区域在一第一方向与一第二方向之电通量实质上相等,其中上述第一方向与一第二方向垂直。
地址 新竹县竹东镇中兴路4段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