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冲击工具
摘要 一种冲击工具,其可藉由一种构造简单的装置来使前盖部(144)能够轻易地结合或拆离壳体本体。该前盖部(144)具有一环状扣接部(120),夹固在该壳体本体之前缘部外侧周边表面上,一圆柱部(122)自该壳体的前侧末端延伸至扣接部(120)的区域处,以及一连接部(124)将该圆柱部(122)和该扣接部(120)连接在一起。该扣接部(120)系在其环周部位上分割开而形成一对沿环周方向相对的舌状部(120-1、120-2)。一夹持装置(126)设置在该等舌状部(120-1、120-2)之间,其可在能将舌状部(120-1、120-2)互相拉靠在一起的夹持位置和能让舌状部(120-1、120-2)自互相拉靠在一起的状态上松解开的松解位置之间移动。
申请公布号 TWI289498 申请公布日期 2007.11.11
申请号 TW093113355 申请日期 2004.05.12
申请人 日东工器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御器谷俊雄;大木泰正;铃木保全
分类号 B25D9/04(2006.01);B25D17/00(2006.01) 主分类号 B25D9/04(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市中山区南京东路2段125号7楼
主权项 1.一种冲击工具,包含有: 一冲击工具组,包含有一个往复作动之撞鎚、一个 位在该撞鎚前方以接受来自该撞鎚之冲击力量的 砧部、一可在纵向方向上以可移动之方式承载着 针凿,且可透过该砧部而接受来自该撞鎚之冲击力 量的针凿座、一可以互相轴向对齐的方式容置该 撞鎚、砧部、针凿座的缸体; 一圆柱状壳体,以可滑动的方式固持该冲击工具组 ;以及 一握柄,系自该壳体之一侧向外延伸出,该握柄系 设计成可供操作人员握持;其中该缸体具有一沿着 该缸体外侧周边表面轴向延伸一预定长度的小直 径部,该小直径部具有前侧末端和后侧末端; 该圆柱状壳体具有一弹簧接合部,设置在其内侧周 边表面上,该圆柱状壳体另外具有一弹簧固持件, 设置在其后侧末端, 其中在该缸体之小直径部的前侧末端与该圆柱状 壳体的弹簧接合部之间设有第一螺旋弹簧,而在该 小直径部的后侧末端与该弹簧接合部之间则设有 第二螺旋弹簧, 第三螺旋弹簧系设置在该冲击工具组之后侧末端 与该圆柱状壳体后侧末端上的弹簧固持件之间, 该等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系用以在该圆柱状壳体 的轴向方向上以浮动的方式支撑该冲击工具组, 该第三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系设定成比该第一及 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为大,及 该第三螺旋弹簧系可在针凿的尖端压抵在工件上 来进行所需作业时,承受大部份作用在该冲击工具 组上的反作力。 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冲击工具,其中该握柄 系自该圆柱状壳体倾斜向后延伸,该握柄具有: 一空气入口,设置在该握柄的远侧末端部,该空气 入口系可连接至用来供应压缩空气的软管,以驱动 该冲击工具组的撞鎚,以及一空气出口,可供该压 缩空气流出;以及 一压缩空气进入通道,设置在该握柄内,以供将自 该空气入口供应进来的压缩空气导引至该冲击工 具组,以及一空气流出通道,设置在该握柄内,以将 已用来驱动过该撞鎚的压缩空气导引至该空气出 口。 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冲击工具,其中在该缸 体与该针凿座之间设有一腔室,用以接受压缩空气 而将该针凿座加以缩回,以及一管,与该握柄铸造 成一体,该管的后侧末端开通至该压缩空气进入通 道内,并自该处向前延伸,该管系在其前侧末端部 与该腔室相连通。 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冲击工具,其中在该握 柄上包覆着热绝缘覆盖材料。 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冲击工具,其中该缸体 的外侧周边表面具有小直径部,自该缸体的后侧末 端朝向其前侧末端延伸,以及大直径部,自该小直 径部向前延伸出,且该缸体具有一后端塞子,可拆 卸地插置在其后侧末端内,以封闭住该后侧末端, 而在该后端塞子与该撞鎚之间形成一压缩空气腔 室, 该壳体的弹簧接合部系由固定在该壳体内表面上 预定位置处的环状构件所构成的,该环状构件在其 前侧末端处设有第一弹簧套合部,插置于该第一螺 旋弹簧的后侧末端部,以固定住该后侧末端部,该 环状构件另外在其后侧末端处设具有第二弹簧套 合部,插置在该第二螺旋弹簧的前侧末端部,以固 定住该前侧末端部。 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至第5项中任一项之冲击 工具,其中该针凿座系设置在该缸体的远侧末端部 ,而能在该缸体的轴向方向上往复移动,该针凿座 具有大直径部,系可滑动地贴合在该缸体的内表面 上,以及小直径部,系自该大直径部向前延伸, 其中一止挡环可拆卸地装设在该缸体之远侧末端 部的内表面上,该止挡环系设置成能以可滑动的方 式贴合在该针凿座之小直径部的外侧周边表面上, 该止挡环可配合于该针凿座的大直径部和小直径 部,以及该缸体,而形成一个可用来容受压缩空气 的腔室,以将该针凿座朝向该缸体后方方向推压, 该止挡环系由一个以弹性撑开状态设置在开设于 该缸体远侧末端部内侧周边上之环状沟槽内的开 口线环加以固定在该缸体的远侧末端部,而无法沿 着轴向方向移动。 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冲击工具,其中该壳体 包含有: 一前盖部,系自该壳体的前侧末端向后延伸; 一壳体本体,系可拆卸地结合至该前盖部的后侧末 端上; 一夹持装置,系将该前盖部夹固于该壳体本体; 该前盖部具有: 一环状扣接部,系设置在并夹固至该壳体本体的前 缘部的外侧周边表面上,因之而连接至该外侧周边 表面上; 一圆柱部,自该壳体的前侧末端延伸至该扣接部的 区域;以及 一连接部,将该圆柱部和该扣接部连接在一起; 该环状扣接部系在其环周部位上分割开,因之而具 有一对沿环周方向相对的舌状部; 该夹持装置系设置在该等舌状部之间,并可在一个 能将该等舌状部互相拉靠在一起的夹持位置和一 个能让该等舌状部自互相拉靠在一起的状态上松 开的松解位置之间移动。 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冲击工具,其中该夹持 装置包含有: 一杠杆构件,具有近侧末端,可转动地结合至该等 舌状部之一者的远侧末端上;以及 一夹持构件,具有第一末端部,在一个离该杠杆构 件之远侧末端较近而离该杠杆构件之近侧末端较 远的位置处,以可转动的方式结合至该杠杆构件上 ,以及第二末端部,可卡合在该等舌状部之另一者 上; 其中在该夹持位置上时,该杠杆构件可在一种能使 该夹持构件之第二末端部卡合至该等舌状部之该 另一者上的状态下施加张力至该夹持构件,其中该 第一末端部系位在较该杠杆构件之近侧末端更远 离该第二末端部的位置处,以及一条连接着该等第 一和第二末端部之假想线会在该扣接部处径向向 内通过该杠杆构件的近侧末端,而在该松解位置上 时,则是在一种该夹持构件的第二末端部卡合在该 等舌状部之该另一者上的状态下,一条连接着该等 第一和第二末端部的假想线在该扣接部处径向向 外贯穿过该近侧末端。 9.一种冲击工具,包含有: 一圆柱状壳体;以及 可在纵向方向上振动的针凿,系设置在该壳体内, 而自设在该壳体之前侧末端部处的开口向前延伸; 其中该壳体包含有: 一前盖部,系自该壳体的前侧末端向后延伸; 一壳体本体,系可拆卸地结合至该前盖部的后侧末 端上;以及 一夹持装置,系将该前盖部夹固于该壳体本体; 该前盖部具有: 一环状扣接部,系设置在并夹固至该壳体本体的前 缘部的外侧周边表面上,因之而连接至该外侧周边 表面上; 一圆柱部,自该壳体的前侧末端朝向该扣接部的区 域延伸;以及 一连接部,将该圆柱部和该扣接部连接在一起; 该扣接部系在其环周部位上分割开,因之而具有一 对沿环周方向相对的舌状部; 该夹持装置系设置在该等舌状部之间,并可在一个 能将舌状部互相拉靠在一起的夹持位置和一个能 让该等舌状部自互相拉靠在一起的状态上松解开 的松解位置之间移动。 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冲击工具,其中该夹 持装置包含有: 一杠杆构件,具有近侧末端,可转动地结合至该等 舌状部之一者的远侧末端上;以及 一夹持构件,具有第一末端部,在一个离该杠杆构 件之远侧末端较近而离该杠杆构件之近侧末端较 远的位置处,以可转动的方式结合至该杠杆构件上 ,以及第二末端部,可卡合在该等舌状部之另一者 上; 其中在该夹持位置上时,该杠杆构件可在一种能使 该夹持构件之第二末端部卡合至该等舌状部之该 另一者上的状态下施加张力至该夹持构件,其中该 第一末端部系位在较该杠杆构件之近侧末端更远 离该第二末端部的位置处,以及一条连接着该等第 一和第二末端部之假想线会在该扣接部处径向向 内通过该杠杆构件的近侧末端,而在该松解位置上 时,则是在一种该夹持构件的第二末端部卡合在该 等舌状部之该另一者上的状态下,一条连接着该等 第一和第二末端部的假想线在该扣接部处径向向 外贯穿过该近侧末端。 图式简单说明: 第1图是本发明之冲击工具的侧视图。 第2图是该冲击工具的前侧末端视图。 第3图是该冲击工具之壳体的分解图。 第4图是该壳体之前盖部的后侧末端视图。 第5图是该前盖部的侧视图。 第6图是该前盖部的底视图。 第7图是本发明冲击工具的铅直剖面图,其具有撞 鎚、砧部、针凿座、缸体。 第8(1)图是用来将止挡环固定在缸体远侧末端上之 开口线环的前视图。 第8(2)图是该开口线环的底视图。 第9图是剖面图,显示出该冲击工具处于一种撞鎚 开始进行冲击动作的状态。 第10图是剖面图,显示出该冲击工具处于一种撞鎚 已经撞击至砧部上的状态。 第11图是剖面图,显示出该冲击工具处于一种砧部 及针凿座被向前推送后的状态。 第12图是剖面图,显示出该冲击工具处于一种砧部 和针凿座被推回而使得撞鎚退回的状态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