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隔离基板杂讯的积体电路结构和其形成方法
摘要 提供隔离基板杂讯的积体电路结构和其形成方法。在本发明所接露的较佳实施例中,在基板上的第一电路区域和第二电路区域间利用质子轰击形成第一半绝缘区域,沿着第一半绝缘区域的两侧形成两个护环。从基板的背部利用质子轰击在基板内形成第二半绝缘区域。在一较佳的实施例,此第一半绝缘区域与第二半绝缘区域相连接。在一较佳的资施例,在基板底部紧邻第二半绝缘区域形成一接地的护层。
申请公布号 TWI270958 申请公布日期 2007.01.11
申请号 TW094128102 申请日期 2005.08.17
申请人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连万益;邓端理
分类号 H01L21/70(2006.01) 主分类号 H01L21/70(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蔡坤财 台北市中山区松江路148号11楼
主权项 1.一种积体电路结构,包含: 一第一电路区域,在一基板上; 一第二电路区域,在该基板上; 一第一半绝缘区域,在该第一电路区域和该第二电 路区域间,其中该第一半绝缘区域从该基板的上表 面实质延伸到该基板内部; 一第一护环,位在该第一半绝缘区域之一侧,其中 该第一护环从该基板的上表面实质延伸到该基板 内部;以及 一第二半绝缘区域,从该基板的背部实质延伸到该 基板内部。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积体电路结构,其中 该第一电路区域包含一数位电路区域。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积体电路结构,其中 该第二电路区域包含一类比电路区域。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积体电路结构,其中 该第一护环位在该第一电路区域与该第一半绝缘 区域之间。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积体电路结构,还包 含一第二护环,位在该第二电路区域与该第一半绝 缘区域之间。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积体电路结构,其中 该第一护环穿过金属/接触/基板结构与电路之地 线相连接。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积体电路结构,其中 该第一护环的深度为约0.2微米到0.4微米。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积体电路结构,其中 该第一半绝缘区域的深度为约10微米到50微米。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积体电路结构,其中 该第二半绝缘区域的厚度为约200微米到400微米。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积体电路结构,还 包含一护层,自该基板背部延伸至该第二半绝缘区 域之下,且该护层接地。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积体电路结构,其 中该护层的厚度为约200微米到1000微米。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积体电路结构,其 中该护层包含铝、铜铝合金和上述的组合。 13.一种隔离积体电路的杂讯的方法,该方法包含: 形成一第一电路区域,在一基板上; 形成一第二电路区域,在该基板上; 形成一第一半绝缘区域,在该第一电路区域和该第 二电路区域间,其中该第一半绝缘区域从该基板的 上表面实质延伸到该基板内部,且其中该第一半绝 缘区域是藉由第一质子轰击形成; 形成一第一护环,位在该第一半绝缘区域之一侧, 其中该第一护环从该基板的上表面实质延伸到该 基板内部;以及 第二质子轰击形成一第二半绝缘区域,该第二半绝 缘区域从该基板的背部实质延伸到该基板内部。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该第一 质子轰击的能量范围为约1 MeV到3 MeV。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方法,还包含形成 一质子罩来保护该第一电路区域、该第二电路区 域和该第一护环区域。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该质子 罩包含金属。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该质子 罩包含矽。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方法,还包含形成 一第二护环,位在该第二电路区域与该第一半绝缘 区域之间。 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方法,其中该第二 质子轰击的能量范围为约10 MeV到20 MeV。 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方法,还包含封装 积体电路在形成该第一半绝缘区域和该第二半绝 缘区域的步骤之后,该封装步骤是在低于350℃的温 度下进行。 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方法,还包含将该 该第一半绝缘区域和该第二半绝缘区域接地。 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方法,还包含将该 第一护环接地。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方法,还包含形成 一护层,自该基板背部延伸至该第二半绝缘区域之 下。 图式简单说明: 图1所示为基板上数位电路区域和类比电路区域间 的杂讯途径。 图2所示为先前技术用形成护环的方法隔离数位电 路区域和类比电路区域间的杂讯干扰。 图3所示为先前技术用质子轰击形成半绝缘区域的 方法隔离数位电路区域和类比电路区域间的杂讯 干扰。 图4所示为数位电路区域、类比电路区域和护环的 形成。 图5所示为用来形成第一半绝缘区域的质子罩的形 成。 图6所示为质子轰击上部基板形成第一半绝缘区域 。 图7所示为质子轰击背部基板形成第二半绝缘区域 。 图8所示为背部接地护层的形成。 图9所示为被隔离的数位电路区域4和类比电路区 域6的俯视图。 图10所示为被隔离的数位电路区域4和未隔离的类 比电路区域6的俯视图。 图11所示为杂讯强度为频率的函数图。
地址 新竹市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力行六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