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电力加热/加温织物
摘要 通电后产生热的织品,可如以结合缝纱及环纱线先形成一初体,环纱线在一技术表面上叠于缝纱线,并在织品初体一技术背面形成环而形成。一电阻加热元件,例如导电纱线形式者,以对称/或不对称如缝纱线间隔,加入于该织品初体内,该电阻加热元件于织品两端区间延伸,而导电元件,例如位在边缘区域,连接该电阻加热元件至一电源。该织品体之技术表面及/或技术背面,可以一方式处理成松软状态,以避免伤及电阻加热元件之电导。较佳者,该导电纱线具有绝缘材料蕊,环绕蕊外之电阻加热元件,以及环绕电阻加热元件及蕊之覆盖层。
申请公布号 TW535453 申请公布日期 2003.06.01
申请号 TW090126569 申请日期 2001.10.26
申请人 摩登密耳工业公司 发明人 莫许 拉克;维克朗 沙曼
分类号 H05B3/12 主分类号 H05B3/1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北路二○一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形成通电时用于产生热之织品物件之方法,该方法包含步骤为:以反编圆针织方式将一缝纱线及一环纱线在一连续片中接合成一织品初体,该环纱线于该织品初体技术面叠于缝纱线,并于该织品初体技术背形成环;针织过程中间隔部份加入电阻加热元件为缝纱线于该织品初体;变更该织品初体为织品主体,而该电阻加热元件在织品主体相对边区间延伸;以避免对电阻加热元件之电导伤害之方式,处理该织品主体技术面及技术背至少一者形成一绒表面区;及提供导电元件连接电阻加热元件到一电源。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尚包含步骤为以避免伤及该电阻加热元件电导之方式,处理该织品主体技术面及技术背至少一者形成绒表面区。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尚包含步骤为以避免伤及该电阻加热元件电导之方式,处理该织品主体技术面,以形成一第一绒表面区,并以避免伤及该电阻加热元件电导之方式,处理该织品主体技术背以形成一第二绒表面区。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尚包含步骤为直接对该连续片施加导电元件以连接该电阻加热元件到一电源。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尚包含步骤为以一种包含绝缘材料为蕊,而以电阻加热丝位于该蕊大致外围之导电纱线型式之电阻加热元件加入该织品初体。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尚包含步骤为连接该导电元件到一电源并产生热。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方法,其中尚包含步骤为连接该导电元件到一包含交流电之电源并产生热。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方法,其中尚包含步骤为连接该导电元件到一包含直流电之电源并产生热。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方法,其中尚包含步骤为连接该导电元件到一包含为电池型式直流电之电源并产生热。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方法,其中尚包含步骤为连接该导电元件到一安装在该织品物件上电池型式直流电之电源并产生热。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尚包含步骤为:限制环形成于一织品初体中央区,该中央区位于织品主体一对边区之间,及提供导电元件用以连接电阻加热元件于位在该织品主体边区之一电源。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尚包含步骤为:限制环形成于织品初体衆多中央区,各衆多中央区沿连续片方向延伸,并位于该织品主体一对边区之间,及提供导电元件用以连接电阻加热元件于位在该织品主体边区之一电源。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方法,其中尚包含步骤为于一连续片方向分隔连续片以形成出衆多与连续片方向垂直之有限宽度各别块,各该各别块具有中央区,中央区具有环位于具导电元件之边区之间。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方法,其中尚包含步骤为于大致与连续片方向垂直,隔开各块,形成个别加热垫元件。15.一种形成通电时用于产生热之织品物件之方法,该方法包含步骤为:针织至少一缝纱线以形成一织品初体,该缝纱线包含一弹性纱线或纤维,于针织过程中取间隔加入一电阻加热元件为缝纱线者于织品初体,变更该织品初体为织品主体,电阻元件于该织品主体相对边区间延伸,及提供导电元件以连接该电阻加热元件到一电源。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15项之方法,其中尚包含步骤为令该织品主体纱线为具亲水性。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15项之方法,其中尚包含步骤为令该织品主体纱线为具疏水性。18.一种用于通电时产生热之织品物件,其包含:一织品主体,加入该织品主体并大致沿该织品主体相对边区间延伸之衆多间隔电阻加热元件,及大致沿该织品主体该相对边区延伸之导电元件,并用以连接该衆多间隔电阻加热元件于一电源。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系用以连接该衆多间隔电阻加热元件到一交流电源。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系用以连接该衆多间隔电阻加热元件到一直流电源。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直流电源包含一电池。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电池系可安装于该织品主体。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物件尚包含由该导电元件连接到衆多间隔电阻加热元件之电源,该电源包含安装于该织品主体之电池。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包含一针织主体。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包含一反编圆针织主体。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包含两各别织品片由相连纱线结合之双针织主体。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包含一平织主体。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包含一亲水性材料。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包含一疏水性材料。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系由缝纱线及环纱线形成。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环纱线于该织品初体技术面叠于缝纱线上,并于技术背形成环。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初体具有仅于中央区形成之环。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之该技术面及技术背至少一者形成为绒面。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之该技术面及技术背两者均形成为绒面。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纱线为缝纱线。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至少部份以导电糊施加。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包含一导电丝线。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包含一导电纱线或一导电线。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至少部份以导电热熔胶施加。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系附于该织品主体一表面。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系以缝上附着。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缝织包含刺绣缝织。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系以缝针附着。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系以黏剂附着。4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系以贴层附着。4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系以机械固定附着。4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系以张力释放附着。4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系并加入该织品主体。4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为平织,而该导电元件包含填充纱线或经纱线设置于该织品主体相对边区。5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9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于各该相对边区包含至少两填充纱线或经纱线。5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为经纱或圆织,而该导电元件包含沿该织品主体相对边区置放之纱线。5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1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导电元件包含至少两纱线于各该相对边区。5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电阻加热元件具有导电纱线型式,其包含绝缘材料蕊,大致于该蕊周围设置之电阻加热丝,以及大致覆绕该电阻加热丝及该蕊之覆层材料。5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电阻元件电阻仅在的0.1ohm/cm到约500ohm/cm范围。5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包含一第一织物层及一第二织物层,而该衆多间隔之电阻加热/加温元件加入该织品主体,而该导电元件大致位于该第一织物层及该第二织物层之间。5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5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织品主体包含一双针织织品主体,而该第一织物层及该第二织物层以相连纱线面对面结合,该衆多间隔电阻加热/加温元件加入该织品主体,而该导电元件由该相连纱线定位并隔开,且该电阻加热/加温元件在一并联线路中由该导体所结合。5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5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第一织品层及该二织品层系个别成型,以面对面关系结合,该衆多间隔电阻加热/加温元件加入该织品主体,该导电之位置于其间。5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7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第一织品层及该第二织品层以贴层结合。5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7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第一织品层及该第二织品层以缝织结合。6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6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衆多间隔电阻加热/加温元件及该导电元件以对称或不对称间隔安装于一基材,该具有间隔电阻加热/加温元件及该导电元件安装于上之基材,系置于该第一织品层及该第二织品层之间。6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基材包含一开放格网。6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0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基材包含一抗水气,可透气聚合性阻碍材料。6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6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衆多间隔电阻加热/加温元件及该导电元件安装在该第一织品层及该第二织品层之至少一相对表面上。6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3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衆多间隔电阻加热/加温元件及该导电元件系以缝织安装在该第一织品层及该第二织品层之至少一相对表面上。6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3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衆多间隔电阻加热/加温元件及该导电元件系以环编缝织安装在该第一织品层及该第二织品层之至少一相对表面上。6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织品物件,其型式为一加热垫。6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织品物件,其中该针织主体为一经纱或圆针织主体,其缝纱线包含弹性纱线或纤维。图式简单说明:图1为本发明电毯型式之电阻加热/加温组合物织品物件之透视图;图2为本发明电加热/加温组合物织品物件第二视图,沿图1之2-2线所取;及图3为本发明电加热/加温组合物织品物件剖面图,沿图1之3-3线所取。图4为一圆织机部份透视图。图5-11为一反编圆织过程中筒针连续图,如用于本发明电加热/加温组合物织品物件形成之用。图12为本发明电加热/加温织品物件导电纱线较佳具体实例之示意剖面图,而图13-16为本发明电加热/加温织品物件导电纱线其它具体实例之类似图。图17为一管针织品于针织时之部份示意剖面图,而图18为图17管针织织品示意透视图。图19为一类似图2本发明电加热/加温织品物件,两面均为绒面之端剖面图,而图20为另一导电元件具体实例技术面之放大平面图。图21.22及23为本发明电加热/加温织品物件其它具体实例示意图,可用于以直流加热,如可车轮电池加热之车轮加热或加温垫(图21),及由可置换安置于物件上电池加热之运动或露营毯(图22)及外衣(图23)。图24为连续片针织管针织织品部份之示意剖面图,形成由无环间隔之交替机械方向块或条状环区;而图25为图24管针织织品透视图。图26及27为本发明另平织电加热/加温织品物件具体实例示意平面图。图28为本发明另项经织电加热/加温织品物件具体实例部份之示意平面图。图29及30为由二或多织品层形成之本发明电加热/加温物件其它具体实例之示意透视图。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