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电极构造及其制法
摘要 揭示一种电解用之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型之电极构造,(i)其中,一含β-二氧化铅粉之细粒之黏附层被形成在作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之离子交换膜之一表面上,及一种二氧化铅之电沉积层被形成在黏附层之表面上,及(ii)其中,一其内分散有β-二氧化铅粉之细粒之二氧化铅之电沉积层被电解形成在作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之离子交换膜与接近离子交换膜定位之集电板之间,藉以形成一单元组合体。本发明电极构造可用来藉水之电解制造臭氧及藉水溶液之电解制造过氧化物。附注:本案已向日本国申请专利,申请日期:1987年11月27日,案号:297674/87号。1987年11月27日,案号:297675/87号。
申请公布号 TW140247 申请公布日期 1990.08.21
申请号 TW077108245 申请日期 1988.11.25
申请人 培尔梅烈克电极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中松秀司;岛宗孝之;锦善则
分类号 H01M6/18 主分类号 H01M6/18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赖经臣 台北巿南京东路三段三四六号白宫企业大楼一一一二室
主权项 1.一种电解用之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型之电极构造,其包含:一种作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并具有二反向表面之离子交换膜;一具有形成在一表面上之-二氧化铅粉之粒子之黏附层;及一在该黏附层上之二氧化铅之电沉积层着。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极构造,其中,该等粒子系由一一二氧化铅与电解辅触媒之混合物所组成者。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电极构造,其中,该电解辅触媒为至少一组份,选自氟树脂、过氟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氟化碳、碳及至少一钛、锆、铌及铂之氧化物所组成之团者。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电极构造,其中,该电解辅触媒系基于-二氧化铅之重量以0.1~20重量%之量而存在者。5.一种电解用之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型之电极构造,其包含:一作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并具有二反向表面之离子交换膜;一具有形成在一表面上之-二氧化铅粉之粒子之黏附层;及一在该其内分散有-二氧化铅粉之粒子之黏附层上之二氧化铅之电沉积层者。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电极构造,其中,该黏附层及/或该电沉积层之该等粒子系由-二氧化铅与电解辅触媒之混合物所组成者。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电极构造,其中,该电解辅触媒为至少一组份,选自氟树脂、过氟磺酸型之离子交换树脂、氟化碳、碳及至少一钛、锆、铌及钽之氧化物所组成之团者。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电极构造,其中,该电解辅触媒系基于-二氮化铅之重量以0.1~20重量%之量而存在着。9.一种电解用之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型之电极构造,其中,一其内分散有-二氧化铅粉之细粒之二氧化铅之电沉积层被电解形成在一作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之离子交换模与一接近该离子交换膜定位之集电板之间,藉以连接该离子交换膜与该集电板以形成一单元组合体者。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电极构造,其中,分散于该二氧化铅之电沉积层内之细粒系由-二氧化铅与电解辅触媒之混合物所制成者。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电极构造,其中,该电解辅触媒为至少一组份,选自氟树脂、过氟磺酸型之离子交换树脂、氟化碳、碳及至少一钛、锆、铌及钽之氧化物所组成之团者。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电极构造,其中,一含-二氧化铅粉之粉粒之黏附层首先被形成在离子交换膜之表面上,然后,二氧化铅之电沉积层被电解形成在该黏附层与集电板之间者。13.一种电解用之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型之电极构造之制法,其包含下列步骤:将接近于作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之离子交换膜定位;将在远离作为阳极之该集电板之该离子交换膜侧上之逆电极定位;使用其内分散有-二氧化铅粒之铅盐溶液作为电解实施电解,俾可形成一种二氧化铅之电沉积层,其内分散有含该-二氧化铅粒之细粒,藉以藉该二氧化铅之电沉积层连接该离子交换膜及该集电板,以形成一单元组合体者。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制法,其中,电解液为一种具有浓度200~500g/l之硝酸铅水溶液,其具有以3~30重量%之量悬浮之-二氧化铅粒者。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制法,其中,一含-二氧化铅粉之细粒之黏附层被首先形成在离子交换膜之表面上,然后二氧化铅之电沉积层被电解形成在该黏附层与集电板之间者。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