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新型暗排结构及其除涝作用的设计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暗排结构,包括暗管及沿所述暗管底部至耕作层底部开挖的反滤槽,所述反滤槽内填有工程滤料;所述工程滤料与回填原土后构成耕作层的接触面上铺有反滤防护层。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暗排结构除涝作用的设计方法。本发明新型暗排结构,通过构成增大进水断面、加强透水和防淤堵的反滤体,显著加强了暗管的排水能力;本发明暗排结构除涝作用的设计方法通过改进现有明暗结合除涝工程设计方法,使明暗结合排水工程中的明沟除涝负担减轻,从而扩大按现有除涝工程设计方法所得出的明沟间距,节省了工程量和建设投资,增加了经济效益。
申请公布号 CN103953018B 申请公布日期 2015.12.09
申请号 CN201410201037.0 申请日期 2014.05.13
申请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王少丽;瞿兴业;韩松俊;焦平金;陶园
分类号 E02B11/00(2006.01)I 主分类号 E02B11/00(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暗排结构除涝作用的设计方法,包括:(1)计算在规定的时间内由降雨所产生的总排涝模数m<sub>w</sub>;其中,m<sub>w</sub>的计算公式为:<maths num="0001" id="cmaths0001"><math><![CDATA[<mrow><msub><mi>m</mi><mi>w</mi></msub><mo>=</mo><mfrac><mi>R</mi><mrow><mn>1000</mn><mi>t</mi></mrow></mfrac></mrow>]]></math><img file="FDA0000764468720000011.GIF" wi="261" he="130" /></maths>式中,R为一次降雨所产生的设计径流水深,单位mm;t为时间,单位:d;m<sub>w</sub>单位为m/d;所述R的计算公式为:旱作区:R=aP;式中,α为旱作区径流系数;p为设计降雨,单位mm;水稻区:R=P‑h<sub>田蓄</sub>‑E‑S;式中,p为设计降雨,单位mm;h<sub>田蓄</sub>为水田滞蓄水深,单位mm;E为排涝历时t内的水田腾发量,单位mm;S为排涝历时t内的水田渗漏量,单位mm;(2)计算由暗管承担的地下排涝模数m<sub>d</sub>;其中,地下排涝模数m<sub>d</sub>的计算公式为:<maths num="0002" id="cmaths0002"><math><![CDATA[<mrow><msub><mi>m</mi><mi>d</mi></msub><mo>=</mo><mfrac><msub><mi>q</mi><mi>d</mi></msub><mi>b</mi></mfrac></mrow>]]></math><img file="FDA0000764468720000012.GIF" wi="195" he="117" /></maths>式中,b为暗管间距,单位m;q<sub>d</sub>为单长暗管的排水渗流量,单位m<sup>2</sup>/d;所述q<sub>d</sub>的计算公式为:<maths num="0003" id="cmaths0003"><math><![CDATA[<mrow><msub><mi>q</mi><mi>d</mi></msub><mo>=</mo><mfrac><mrow><mi>k</mi><mrow><mo>(</mo><mi>H</mi><mo>-</mo><msub><mi>H</mi><mi>d</mi></msub><mo>)</mo></mrow></mrow><mi>&Phi;</mi></mfrac></mrow>]]></math><img file="FDA0000764468720000013.GIF" wi="347" he="132" /></maths>式中,k为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单位:m/d;H‑H<sub>d</sub>为作用水头,单位m;Φ为渗流阻抗系数;所述H‑H<sub>d</sub>的计算公式为:H‑H<sub>d</sub>=h+ΔH式中,h为暗管中心的埋深,单位m,ΔH为地面积水层厚度,单位m;(3)从(2)中地下排涝模数m<sub>d</sub>中扣除稻田适宜渗透率的最大值,得到净地下排涝模数m<sub>d净</sub>;(4)从(1)中总排涝模数m<sub>w</sub>中扣除(3)中净地下排涝模数m<sub>d净</sub>得到由明沟承担的地表排涝模数m<sub>s</sub>。
地址 100048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