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绿茶智能茶叶筒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绿茶智能茶叶筒。本实用新型包括控制盒、贮藏盒以及金属底座,控制盒采用铁制,置于底座之上;盒内部结构由下至上分为恒温制冷系统、真空贮藏系统、液晶显示屏和按键四个部分;恒温制冷系统包括AT89C51单片机模块电路和恒温制冷控制电路,真空贮藏系统采用微型真空抽气泵的电机结构和气压测量模块电路,贮藏盒是一个半圆柱形双层锡罐,与控制盒相衔接;锡罐底部开有倾茶口,锡罐顶部开有带玻璃小窗的放茶口。本实用新型将智能保鲜技术与贮藏功能集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饮茶需求,又极大地延长了茶叶的保质期,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申请公布号 CN203921613U 申请公布日期 2014.11.05
申请号 CN201420298184.X 申请日期 2014.06.05
申请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史廷春;徐高伟
分类号 B65D81/18(2006.01)I;B65D85/00(2006.01)I;F25B21/02(2006.01)I 主分类号 B65D81/18(2006.01)I
代理机构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代理人 杜军
主权项  绿茶智能茶叶筒,包括控制盒、贮藏盒以及金属底座,其特征在于:控制盒采用铁制,置于底座之上;盒内部结构由下至上分为恒温制冷系统、真空贮藏系统、液晶显示屏和按键四个部分;恒温制冷系统包括AT89C51单片机模块电路和恒温制冷控制电路,真空贮藏系统采用微型真空抽气泵的电机结构和气压测量模块电路,贮藏盒是一个半圆柱形双层锡罐,与控制盒相衔接;锡罐底部开有倾茶口,锡罐顶部开有带玻璃小窗的放茶口;所述AT89C51单片机模块电路包括AT89C51单片机,晶振Y1,电容C16、C17和C18,排阻RP1,电阻R35和R36,开关S0;单片机AT89C51的9号引脚连接电容C18,电容C18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5,电阻R35的另一端连接开关S0,电容C18与开关S0一同连接电阻R36的一端,电阻R36另一端接地;18号引脚连接电容C17,19号引脚连接电容C16,电容C16和C17一同接地,晶振Y1并联在C16、C17与18、19号引脚之间;32号至39号引脚依次连接排阻RP1的9号至2号引脚,RP1的1号引脚输入5V电压;所述恒温制冷控制电路分为温度信号采集及处理电路、PWM产生电路、死区电路、光耦隔离电路和H桥驱动电路;温度信号采集及处理电路包括三部分电路,分别为温度信号采集电路、放大电路和加法电路;温度信号采集电路包括电阻R1、R2、R3和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R4;串联的电阻R1、R2与串联的电阻R3、R4并联,电阻R1、R3一端通过开关S0连接电源电压VCC,另一端接地,电阻R1、R2之间输出的是设定温度对应的电压值U1,电阻R3、R4之间输出的是采集温度对应的电压值U2;温度信号放大电路包括误差放大器F1,电阻R5、R6、R7和R8;电阻R5一端输入电压U1,另一端连接误差放大器F1的负极;电阻R6一端输入电压U2,另一端连接F1的正极;电阻R7一端与电阻R6另一端一同连接F1的正极,另一端接地;电阻R8一端与电阻R5另一端一同连接F1的负极,电阻R8另一端连接误差放大器F1的输出端,误差放大器F1的输出电压为U3;温度信号加法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F2,电阻R9、R10、R11、R12和R13,电容C1;电阻R9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F2的负极,另一端接地;电阻R10一端输入电压U3,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F2的正极;电阻R11一端输入电压U4,另一端与电阻R10另一端一同连接运算放大器F2的正极;电阻R12一端与电阻R9另一端一同连接运算放大器F2的负极,电阻R12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F2的输出端;电阻R13一端与电阻R10、R11另一端一同连接运算放大器F2的正极,另一端接地;电容C1与R12并联;运算放大器F2的输出电压为U5;PWM产生电路包括单片集成PWM控制芯片SG3525,光耦PC817,发光二极管D1,电阻R14、R15、R16、R17、R18、R19、R20和R21,电容C2、C3、C4、C5、C6、C7和C8;单片集成PWM控制芯片SG3525的1号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15、R17一端,电容C6、C7一端和电源VCC,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15号引脚,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9号引脚,电容C6与C7的另一端均接地;2号引脚输入电压U5;5号引脚与7号引脚相连接,同时还与电容C2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6号引脚与电阻R14一端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8号引脚与电容C3一端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16号引脚与电容C4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11号引脚、12号引脚、14号引脚接地;13号引脚连接电阻R16,电阻R1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和电容C5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13号引脚与电阻R16之间输出PWM方波信号;10号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18一端和光耦PC817的集电极,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地,光耦PC817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19后再连接电源VCC;光耦PC817与反光二极管LED0组成过滤保护电路;电阻R21与电容C8并联后一端与电阻R20连接后再与LED0的阴极连接,电阻R21另一端连接LED0的阳极;死区电路包括电阻R22、R23,电容C9和发光二极管LED1;PWM方波信号由PWM产生电路输入到与门电路,信号输入导线直接连接与门电路的1号端,同时还连接了电阻R22,再分别连接与门电路的2号端和电容C9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与门电路输出端连接电阻R23一端,同时输出信号PWM A,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阳极,其阴极接地;光耦隔离电路包括光耦电路、自举电路和负关断电路;光耦电路与自举电路包括光耦TLP250,二极管D0、D1,稳压管D2,电阻R24、R25、R26和R27,电容C10、C11和C12;死区电路的输出信号PWM A输入到光耦TLP250的1号引脚和2号引脚;3号引脚和4号引脚一同连接电阻R24后接地;12V电压输入到二极管D0的阳极,二极管D0的阴极与TLP250的8号引脚连接;5号引脚与电容C10连接后再连接到二极管D0的阴极,电容C11与C10并联,5号引脚同时与稳压管D2的阳极相连,电阻R25一端接二极管D0的阴极,另一端稳压管D2的阴极,电容C12与稳压管D2并联;6号引脚与7号引脚连接,并引出两条支路,一条由电阻R26组成,另一条由电阻R27和二极管D1组成,二者并联后将信号输出到H桥的A区;负关断电路包括场效应管Q1和Q2,GD结电容C13和C14,驱动电阻Rg1和Rg2,驱动电路放电管Q3和Q4;GD结电容C13的两端分别连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与栅极,GD结电容C14的两端分别连接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栅极;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电源VCC,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相连,场效应管Q2的源极接地;驱动电阻Rg1一端输入方波信号PWM,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驱动电阻Rg2一端与驱动电路放电管Q3的发射极连接,也与驱动电路放电管Q4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2的栅极;H桥驱动电路包括半导体制冷片TEC,场效应管Q3、Q4、Q5和Q6,二极管D3、D4、D5和D6,稳压管D7、D8、D9和D10,电阻R28、R29、R30、R31、R32和R33以及电容C15;二极管D3的阴极与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其阳极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同时与电阻R28相连,而电阻R28的另一端又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相连,稳压管D7与电阻R28并联,其中稳压管D7的阴极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这样就组成了H桥驱动电路的A区;二极管D4的阴极与场效应管Q4的漏极连接,其阳极与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同时与电阻R29相连,而电阻R29的另一端又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相连,稳压管D8与电阻R29并联,其中稳压管D8的阴极与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这样就组成了H桥驱动电路的B区;二极管D5的阴极与场效应管Q5的漏极连接,其阳极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同时与电阻R30相连,而电阻R30的另一端又与场效应管Q5的栅极相连,稳压管D9与电阻R30并联,其中稳压管D9的阴极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这样就组成了H桥驱动电路的C区;二极管D6的阴极与场效应管Q6的漏极连接,其阳极与场效应管Q6的源极连接,同时与电阻R31相连,而电阻R31的另一端又与场效应管Q6的栅极相连,稳压管D10与R31并联,其中稳压管D10的阴极与场效应管Q6的源极连接,这样就组成了H桥驱动电路的D区;A区与C区的漏极相连并输入12V电压;电容C15并联到A区的漏极和B区的源极之间;A区的源极与B区的漏极相连,二者之间输入GND A的电位信号,再连接电阻R32,电阻R32的另一端连接半导体制冷片TEC的负极;C区的源极与D区的漏极相连,二者之间输入GND C的电位信号,再连接半导体制冷片TEC的正极;B区与D区的源极相连并连接电阻R33,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地;微型真空抽气泵的电机结构包括主控制合模块、马达驱动器、马达、电阻R34和二极管D11、D12、D13、D14;主控制合模块和马达驱动器的内部结构基于MOSFET,主控制合模块连接马达驱动器再连接马达;电机机箱外的PWM信号输入口、特殊控制口、ST/SP口、FG口分别连接二极管D11、D12、D13、D14;电阻R34一端连接FG口,另一端输入5V电压;气压测量模块电路包括气压传感器SCP1000,电容C19、C20和C21;气压传感器SCP1000的1号和2号引脚接地;3号引脚与AT80C51单片机的4号引脚相连;7号引脚连接电容C20后与4号、6号引脚一同接地;5号引脚输入3.3V电压的同时与电容C19相连并接地;8号、9号、10号、11号、12号引脚依次连接AT89C51的27号、1号、2号、3号、28号引脚;13号引脚输入3.3V电压的同时与电容C21相连并接地;14号引脚接地;液晶显示屏采用显示模块电路,包括液晶显示器AGM1232G,滑阻R37;液晶显示器AGM1232G的1号引脚接地;2号引脚输入5V电压的同时连接滑阻R37并接地;3号引脚连接R37的滑片;5号、6号引脚一并连接AT89C51单片机的23号引脚;9号、18号引脚分别连接AT89C51单片机的22号、21号引脚;10号至17号引脚依次连接AT89C51单片机的39号至32号引脚;19号引脚接地;20号引脚输入5V电压;按键采用按键模块电路,包括按键S1至S16,电阻R38、R39、R40和R41;该电路由1至4号行线和5至8号列线组成,按键位于行和列的交叉点上,行和列分别连接到按键开关的左右两端,便构成了4×4的阵列式键盘;电阻R38、R39、R40、R41依次并联到1号、2号、3号、4号行线上,另一端一并输入5V电压。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