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白芨种茎的生产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芨种茎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外植体的处理及接种;2)原球茎的获得与增殖;3)原球茎分化成苗;4)试管球茎的获得;5)一级种茎的获得;6)二级种茎的获得。本发明利用白芨成熟种子进行无菌播种培养,获得大量的试管种茎,再通过一级、二级种茎的繁殖,从而获得可栽种于大田的较大的生产用种茎,此方法克服了组培苗直接炼苗成活率低的问题,解决了白芨人工规模化种植的种源问题,为白芨的持续发展及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申请公布号 CN103583365A 申请公布日期 2014.02.19
申请号 CN201310579744.9 申请日期 2013.11.19
申请人 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 发明人 毛堂芬;陈娅娅;王沁;刘作易
分类号 A01H4/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H4/00(2006.01)I
代理机构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代理人 李亮;程新敏
主权项 一种白芨种茎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外植体的处理及接种:在9‑10月采集白芨蒴果,用水冲洗干净表面灰尘,自然晾干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75%的酒精浸泡消毒30 s,再用0.1%升汞液浸泡消毒8 min,然后用无菌水清洗5次后,再用无菌的滤纸将白芨蒴果表面的水分吸干,将白芨蒴果内的种子取出后,均匀的撒播到种子萌发培养基的表面,在培养室中培养,培养温度为25±2℃,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为12h/d;所述的萌发培养基的主体为1/2MS培养基,其中NAA为0.5mg/L,6‑BA为1.0 mg/L,白糖的质量百分比为3%,琼脂粉的质量百分比为0.7%,pH为5.8;2)原球茎的获得与增殖:种子培养10天后,形成黄色原球茎,在原球茎未分化出叶片时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中,放置于温度为25±2℃的培养室培养,光照强度1500‑2000Lx,光照时间12h/d,培养25天后,形成丛生形原球茎;所述的增殖培养基的主体为MS培养基,其中NAA为0.2mg/L,6‑BA为0.5 mg/L,白糖的质量百分比为3%,琼脂粉的质量百分比为0.7%,pH为5.8;3)原球茎分化成苗:将丛生形原球茎转接于分化培养基中,置25±2℃的培养室、光照强度1500‑2000Lx、光照时间12h/d条件培养,至培养获得2‑3片叶的植株;所述的分化培养基的主体为MS培养基,其中NAA为0.3mg/L,白糖的质量百分比为3%,琼脂粉的质量百分比为0.7%,pH为5.8;4)试管球茎的获得:将步骤3)获得的植株转接于生根培养基中,在温度为25±2℃的培养室培养,光照强度1500‑2000Lx,光照时间12h/d,培养45‑60天后,获得试管球茎;所述的生根培养基的主体为MS培养基,其中NAA为0.5mg/L,6‑BA为0.1mg/L,白糖的质量百分比为3%,琼脂粉的质量百分比为0.7%,pH为5.8;5)一级种茎的获得:将形成有试管球茎的培养瓶放在室温下放置3天,然后揭开封口膜炼苗2天,用镊子将瓶中的试管球茎夹出,在自来水下冲洗掉培养基,并清理干净枯叶及根,栽种于准备好的蛭石和细树皮的混合基质中,蛭石和细树皮的体积比为4:1,细树皮粒径小于1cm,浇淋透1000倍多菌灵液,然后按照常规管理,待发新芽时开始每半月喷施一次营养液;待生长期结束,叶片枯黄脱落,采收地下部的白芨球茎,即获得一级种球茎;6)二级种茎:当气温回升时,将获得的一级种茎种植在蛭石、腐殖土和细树皮混合的基质中,蛭石、腐殖土和细树皮的体积比为3:1:1,细树皮粒径小于1cm,淋透1000倍多菌灵液,按照常规管理;待种茎发出新芽时开始每半月喷施一次营养液,待叶片枯黄脱落时,采收地下部白芨球茎,获得作为栽培生产用种茎的二级种茎。
地址 550006 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金农社区金农路1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