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
摘要
申请公布号 TWM405510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6.11
申请号 TW099219192 申请日期 2010.10.05
申请人 叶明祥 发明人 叶明祥
分类号 F21L2/00 主分类号 F21L2/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蔺超群 台北市大安区罗斯福路2段95号25楼
主权项 一种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系应用于一产品,其特征在于:系与一具有第二发收电路装置的充放电装置发送、接收一谐振能量而据以放电、充电,该发光结构包括:一编织物,系具有一本体部和至少一自该本体部延伸的延伸部:一导电体,系设于该本体部内;至少一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系设于该本体部内,该发光元件系具有一发光部和至少两导电部,该发光部所发之光系射出于该编织物的本体部之外,该两导电部则电性连接于该导电体;以及一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系电性连接于该导电体,该第一、二发收电路装置之间系彼此无线发送、无线接收该谐振能量,该谐振能量并转换成电力,该电力系供电给该发光元件,以及该电力并转换成谐振能量而无线发送;该发光结构系以其编织物的延伸部来与该产品结合在一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编织物的本体部系设有至少一孔体,该发光元件的发光部则经由该孔体而露出于本体部之外。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至少一发光元件系包含多数发光元件,该编织物的本体部则具有与该些发光元件相对应的多数孔体,各该发光元件的发光部乃分别经由各该孔体而露出于本体部之外。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延伸部系以车缝方式、焊接方式、黏贴方式和编织方式的其中一种方式来与该产品结合在一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导电体系为一软性印刷电路板,该发光元件的两导电部则为两导电脚,该两导电脚系电性连接于该软性印刷电路板,第一发收电路装置亦电性连接于该软性印刷电路板。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导电体系为至少两传导线,该发光元件的两导电部则分别电性连接于该两传导线,第一发收电路装置亦电性连接于该两传导线。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两传导线系与该编织物的本体部编织在一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两传导线系相互间隔交叠地与该本体部编织在一起,且该两传导线的交叠处之间系隔着该本体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系进一步包括一控制器和一开关,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系包括一第一电源装置,该控制器、开关和该具有第一电源装置的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系与该导电体电性串接在一起,该控制器系在控制该发光元件的发光方式。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系进一步包括一外接件、一连接器和一开关,该连接器和开关系与该导电体电性串接在一起,该外接件系设有所述具有一第一电源装置的第一发收电路装置以及一用以控制发光元件之发光方式的控制器,该外接件还具有一电性连接于该控制器且与该连接器相对应的对应连接器,该外接件则藉由该对应连接器与该连接器的彼此对接而电性相通。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编织物系具有一对延伸部,该对延伸部系均自该本体部延伸,该发光结构乃以其编织物的该对延伸部来与该产品结合在一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导电体系为至少两传导线,该发光元件的两导电部则分别电性连接于该两传导线,第一发收电路装置亦电性连接于该两传导线。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两传导线系与该编织物的本体部编织在一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两传导线系相互间隔交叠地与该本体部编织在一起,且该两传导线的交叠处之间系隔着该本体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系进一步包括一控制器和一开关,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系包括一第一电源装置,该控制器、开关和该具有第一电源装置的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系与该导电体电性串接在一起,该控制器系在控制该发光元件的发光方式。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系进一步包括一外接件、一连接器和一开关,该连接器和开关系与该导电体电性串接在一起,该外接件系设有所述具有一第一电源装置的第一发收电路装置以及一用以控制发光元件之发光方式的控制器,该外接件还具有一电性连接于该控制器且与该连接器相对应的对应连接器,该外接件则藉由该对应连接器与该连接器的彼此对接而电性相通。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编织物的本体部系具有彼此相连的两半体,该延伸部系自该两半体的其中之一延伸,该两半体的其中另一系具有一结合边,该结合边系以车缝和胶合的其中之一来结合于该延伸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发光元件系为发光二极体和有机发光二极体的其中之一。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系包括一第一储供电力装置以及一第一谐振电路装置;而该第二发收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相对应,该第二发收电路装置则包括一第二谐振电路装置以及一第二储供电力装置;其中: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系可提供一第一电力,并将该第一电力转换成一第一调频信号,以及可接收一第四调频信号,并将该第四调频信号转换成一第四电力储存;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于一开启状态将接收该第一调频信号转换成一第一谐振能量,以及于一关闭状态将接收一第二谐振能量转换成该第四调频信号;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相对应,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于一关闭状态将接收该第一谐振能量转换成一第三调频信号,以及于一开启状态将接收一第二调频信号转换成该第二谐振能量;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系与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可接收该第三调频信号,并将该第三调频信号转换成一第三电力储存,以及可提供一第二电力,并将该第二电力转换成该第二调频信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更包括有:一第一控制电路装置,系将该第一电力转换成一第一直流信号,以及可接收一第四直流信号转换成该第四电力储存;一第一震荡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一控制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一震荡电路装置接收该第一直流信号转换成一第一交流信号,以及可接收一第四交流信号转换成该第四直流信号;以及一第一驱动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一震荡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一驱动电路装置接收该第一交流信号转换成该第一调频信号,以及可接收该第四调频信号转换成该第四交流信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系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源装置,该第一电源装置系电性连接于该第一控制电路装置。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其系具有至少两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开启状态系为至少一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作动状态。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关闭状态系为所有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停止作动状态。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更包括有:一第二驱动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二驱动电路装置接收该第三调频信号转换成一第三交流信号,以及可接收一第二交流信号转换成该第二调频信号;一第二震荡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二驱动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二震荡电路装置接收该第三交流信号转换成一第三直流信号,以及可接收一第二直流信号转换成该第二交流信号;以及一第二控制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二震荡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二控制电路装置接收该第三直流信号转换成该第三电力储存,以及可接收该第二电力转换成该第二直流信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系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电源装置,该第二电源装置系电性连接于该第二控制电路装置。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其系具有至少两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开启状态系为至少一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作动状态。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关闭状态系为所有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停止作动状态。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进一步包括防水层,该防水层形成于各该发光元件的发光部上。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充放电装置系定位于该产品,所述定位则为夹合、绑合、黏合和相互吸附的其中之一。一种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系应用于一产品,其特征在于:系与一具有第二发收电路装置的充放电装置发送、接收一谐振能量而据以放电、充电,该发光结构包括:一编织物,系具有一本体部和一自该本体部延伸的延伸部;一软性印刷电路板,系以胶合方式与该编织物的本体部结合在一起;至少一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系具有一发光部和至少两导电部,该两导电部系电性连接于该软性印刷电路板;以及一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系电性连接于该软性印刷电路板,该第一、二发收电路装置之间系彼此无线发送、无线接收该谐振能量,该谐振能量并转换成电力,该电力系供电给该发光元件,以及该电力并转换成谐振能量而无线发送;该发光结构系以其编织物的延伸部来与该产品结合在一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发光元件的两导电部系为两导电脚,该两导电脚系电性连接于该软性印刷电路板。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系进一步包括一罩体,该发光元件系被罩覆于该罩体和软性印刷电路板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系进一步包括一控制器和一开关,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系包括一第一电源装置,该控制器、开关和该具有第一电源装置的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系与该软性印刷电路板电性串接在一起,该控制器系在控制该发光元件的发光方式。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系进一步包括一外接件、一连接器和一开关,该连接器和该开关系与该软性印刷电路板电性串接在一起,该外接件系设有所述具有一第一电源装置的第一发收电路装置以及一用以控制发光元件之发光方式的控制器,该外接件还具有一电性连接于该控制器且与该连接器相对应的对应连接器,该外接件则藉由该对应连接器与该连接器的彼此对接而电性相通。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系包括一第一储供电力装置以及一第一谐振电路装置;而该第二发收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一发收电路装置相对应,该第二发收电路装置则包括一第二谐振电路装置以及一第二储供电力装置;其中: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系可提供一第一电力,并将该第一电力转换成一第一调频信号,以及可接收一第四调频信号,并将该第四调频信号转换成一第四电力储存;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于一开启状态将接收该第一调频信号转换成一第一谐振能量,以及于一关闭状态将接收一第二谐振能量转换成该第四调频信号;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相对应,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于一关闭状态将接收该第一谐振能量转换成一第三调频信号,以及于一开启状态将接收一第二调频信号转换成该第二谐振能量;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系与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可接收该第三调频信号,并将该第三调频信号转换成一第三电力储存,以及可提供一第二电力,并将该第二电力转换成该第二调频信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更包括有:一第一控制电路装置,系将该第一电力转换成一第一直流信号,以及可接收一第四直流信号转换成该第四电力储存;一第一震荡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一控制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一震荡电路装置接收该第一直流信号转换成一第一交流信号,以及可接收一第四交流信号转换成该第四直流信号;以及一第一驱动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一震荡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一驱动电路装置接收该第一交流信号转换成该第一调频信号,以及可接收该第四调频信号转换成该第四交流信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储供电力装置系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源装置,该第一电源装置系电性连接于该第一控制电路装置。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谐振电路装置其系具有至少两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开启状态系为至少一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作动状态。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关闭状态系为所有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停止作动状态。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更包括有:一第二驱动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二驱动电路装置接收该第三调频信号转换成一第三交流信号,以及可接收一第二交流信号转换成该第二调频信号;一第二震荡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二驱动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二震荡电路装置接收该第三交流信号转换成一第三直流信号,以及可接收一第二直流信号转换成该第二交流信号;以及一第二控制电路装置,系与该第二震荡电路装置电性连接,该第二控制电路装置接收该第三直流信号转换成该第三电力储存,以及可接收该第二电力转换成该第二直流信号。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3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二储供电力装置系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电源装置,该第二电源装置系电性连接于该第二控制电路装置。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二谐振电路装置其系具有至少两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5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开启状态系为至少一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作动状态。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5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关闭状态系为所有金氧半场效电晶体(MOSFET)停止作动状态。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之可双向无线充放电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充放电装置系定位于该产品,所述定位则为夹合、绑合、黏合和相互吸附的其中之一。
地址 台北市南港区福德街375号1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