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海水池塘虾蟹贝立体化精养方法
摘要 一种海水池塘虾蟹贝立体化精养技术,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放养前池塘的清理、曝晒池塘底部、开挖沟和环沟、进水用药物消毒杀菌;进水质清新海水,进行水质培养、施肥、培养藻类、准备梭子蟹养殖笼吊养设施,在养殖池两端平行架线每隔50cm架线1条,高出水面30cm,每隔50cm吊一笼,笼内放细沙、笼外用塑料网衣套装,最早放底栖贝类,放养密度30粒/亩,其次放养对虾,放养密度5000尾/亩。本发明采用虾蟹贝类立体化多品种混养技术,能充分利用放养池的水层,进一步提高放养池各水层及放养设备、人工管理的利用率,并可充分利用贝类对水质的净化能力,梭子蟹吊养在笼内,防止互相相残和捕杀同池虾贝,又为对虾提供附着和隐蔽物、达到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申请公布号 CN101347106B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4.27
申请号 CN200810120410.4 申请日期 2008.08.26
申请人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发明人 王建平;许存宾;徐开崇
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61/00(2006.01)I
代理机构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07 代理人 章翠云
主权项 一种海水池塘虾蟹贝立体化精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放养前的准备:A、池塘的清理、曝晒池塘底部、开挖中央沟和环沟、进水用药物消毒杀菌;进水质清新而无污染的海水,进行水质培养、施肥、培养藻类,使水色达到褐色或黄褐色;B、梭子蟹养殖笼吊养设施:用配有圆盖的竹笼或网笼,在养殖池两端固定平行架线,架线至少高出池水水面30cm,在架线上每隔0.5m吊一笼,使笼底离池底50cm以内为宜,笼内放1/3~1/2的细沙,供蟹卧用,为了防漏沙,笼外用塑料网衣套装;(2)苗种放养最早放养底栖贝类,间隔一月左右放养对虾,对虾放养二次,在第一次收捕后再第二次放养,放养第一次对虾的一月后放养梭子蟹,梭子蟹蟹苗较小不宜直接放入笼内,要预先经过中间培养;中间培养放养在小型池内,喂小型料,日投喂量为幼蟹个体体重的100%~200%,采取少量多次,每天3~6次,暂养至甲壳宽4~5厘米,放入预先准备的养殖笼中吊养;(3)养殖管理A、水质调控:水质保持清新,又能有一定的肥度,每隔3~5天换一次新鲜水,水量在池水的1/3~1/2,水深1.5m以上,每次进水前均用消毒剂消毒、杀菌,并使水色维持黄绿或黄褐色,透明度稳定在35~45厘米,海水盐度在17~30‰,池内海水比重保持在1.013以上,PH值在7.8~9左右,同时保持水体需氧量,每天定时开启增氧设备;B、饵料投喂:养殖初期,对虾和贝类利用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生活,不需投喂饵料,当梭子蟹放入笼后,投喂鲜活贝类,适当多投;C、中后期吊笼维护:将笼内细沙更换,去掉网套和竹笼杂物或更换新网,保证笼内外水体交换;D、病害防治:在养殖中,定期在饵料中添加能提高虾蟹免疫功能增加体质的药物,每日在不同地点提起数十个养殖笼,检查蟹的摄食活动、蜕壳、生长、饵料剩余情况,发现病害、积极治疗,在虾病流行季节,定期泼洒起防病作用的溴氧海因;(4)、越冬和起捕销售对虾捕获两次,第一次虾于养殖后三个月~四个月,利用陷网、捕获;第二次也于养殖后三个月~四个月,开始利用陷网捕获;底栖贝类于养殖后六个月左右,用人工挖取,梭子蟹养殖时间不低于6个月,出池收获,起捕前,将大棚严加封闭,尽量提高水位,保证饵料供应,促进摄食、增加肥度。
地址 315012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三市路59弄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