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感压性黏着胶带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系关于感压性黏着胶带,特别是具有双轴定向背材之胶带,及用于制备感压性黏着胶带之方法。一般以橡胶为主之黏着剂无法满意的接着于大部份由聚合物膜制成之背材上,特别是聚烯烃及聚 (氯化乙烯) 。虽然在橡胶组成中使用热可塑性弹性嵌段共聚物,可提供对背材改良之固定,但一般均需要特殊之调配,且即使如此,对某些聚合物膜,高度之定住亦无法达到。本发明系提供一种包括由聚合物膜制成之双轴定向背材,在其主要之表面有感压性黏着剂之膜,且在 另一主要表面具有低黏着 背 侧 组合物之胶带。背材与感压黏着剂之层混合,因此在其间形成混合层。本发明亦提供一种制备感应性黏着剂胶带之方法。
申请公布号 TW232025 申请公布日期 1994.10.11
申请号 TW081101382 申请日期 1992.02.25
申请人 孟尼苏泰矿务及制造公司 发明人 詹姆士.约瑟夫.斐得金斯基;罗纳得.拜隆.柏克赫兹
分类号 C09J7/02 主分类号 C09J7/02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巿敦化北路二○一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包括由聚合物膜制成之双轴定向背材之胶带,该背材在其一主要表面有一层感压性黏着剂层,且在该背材不含感压性黏着剂层之另一主要表面有低黏着背胶组合物,该背材另有位于背材及感压性黏着剂层间且与该二者接触之混合层,该混合层系因背材与感压黏着剂层交互混合而成且其厚度为背材厚度之0.1至50,该混合层包括高于重量但不高于重量之粘胶性树脂,且其至少重量来自该背材之聚合物质。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其中混合层包括0.5至5重量之粘胶性树脂。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其中混合层包括0.5至3重量之粘胶性树脂。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其中混合层包括至少70重量来自背材之聚合物质。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其中混合层包括至少90重量来自背材之聚合物质。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其中混合层之厚度约为背材厚度之1至30。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其中混合层之厚度约为背材厚度之3至。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其中低黏着背胶组合物包括下列单体之共聚物:(1)一或多种具有下列结构之单体:其中RC_fC代表含5至12个碳原子之过氟烷基,RC^1C表示含1至5个碳原子之低碳烷基自由基,且RC^2C代表H或甲基,及(2)一或多种选自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与伊康酸之羧酸、及甲基丙烯酸乙醯氧基乙酯、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N-第三丁基丙烯醯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丙烯酸羟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之不饱和之极性官能基单体。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胶带,其中共聚物尚包括来自一或多个乙烯官能基单体之单体单元。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胶带,其中该低黏着剂背胶组合物包括100重量份下列单体之共聚物:(1)30至90重量份之一或多种具有下列结构之单体:其中RC_fC代表含5至12个碳原子之过氟烷基,RC^1C表示含1至5个碳原子之低碳烷基自由基;及(2)70至10重量份之一或多种选自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与伊康酸之羧酸、及甲基丙烯酸乙醯氧基乙酯、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N-第三丁基丙烯醯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丙烯酸羟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烃基乙酯之烯系不饱和极性官能性单体。1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胶带,其中共聚物尚包含5至50重量份之一或多种乙烯官能基单体。1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其中背材系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氯化物)及热可塑性嵌段共聚物之一。1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其中背材系由聚丙烯与少量其他聚烯烃之掺合物及聚丙烯与其他-烯烃之共聚物构成之群中之一员。1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其中感压性黏着剂包括弹性体成份及粘胶性树脂成份。1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胶带,其中弹性体成份包括一或多种热可塑性弹性体嵌段共聚物。16.一种制备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提供由聚合物膜剂制成之背材;(2)依机械方向定向该背材;(3)涂布一层低黏着背胶组合物于该定向背材之主要表面;(4)涂布一层感压性黏着剂于背材不含低黏着背胶组合物层之主要表面,黏着剂之量在横向拉伸该含层背材时需足以使感压性黏着剂层与背材混合;(5)藉将含层背材加热并于横轴方向横向拉伸而使含层背材于横轴方向定向,该含层背材被充份加热使其充份柔软俾使该背材及感压性黏着剂在横向拉伸时可混合,但该含层背材不被过度加热至使横向拉伸过程中背材熔化或丧失机械方向之定向之程度;(6)将此经机械方向定向、横轴方向定向之含层背材卷绕至滚筒。1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低黏着剂背胶组合物层系于涂布感压性黏着剂层之前涂布。1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低黏着背胶组合物层系于涂布感压性黏着剂层之涂布。1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低黏着背胶组合物与系涂布感压性感压性黏着剂层同时涂布。2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低黏着背胶组合物不含有机溶剂。2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低黏着背胶组合物系以水性溶液涂布。2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低黏着背胶组合物系以固体形式涂布。2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低黏着背胶组合物系以包括下列单体之共聚物之水性乳液涂布。(1)一或多种具有下列结构之单体:其中RC_fC代表含5至12个碳原子之过氟烷基,RC^1C表示含1至5个碳原子之低碳烷基自由基,且RC^2C代表H或甲基,及(2)一或多种选自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与伊康酸之羧酸、及甲基丙烯酸乙醯氧基乙酯、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N-第三丁基丙烯醯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丙烯酸羟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之实质上不饱和之极性官能性单体。2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方法,其中共聚物尚包含来自一或多种乙烯官能基单体之单元。2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方法,其中低黏着背胶组合物系以包括100重量份下列单体之共聚物之水性乳液涂布:(1)30至90重量份之一或多种具有下列结构之单体:其中RC_fC代表含5至12个碳原子之过氟烷基,RC^1C表示含1至5个碳原子之低碳烷基自由基,且RC^2C代表H或甲基,及(2)70至10重量份之一或多种选自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与伊康酸之羧酸、及甲基丙烯酸乙醯氧基乙酯、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N-第三丁基丙烯醯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丙烯酸羟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之烯系不饱和极性官能性单体。2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之方法,其中共聚物尚包含5至60重量份之一或多种乙烯官能基单体。2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该聚合物膜背材系由熔化聚合物挤出形成。2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横向拉伸步骤系在张布烘箱中进行。2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方法,其中张布烘箱预热区之温度超过背材之熔点。3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方法,其中张布烘箱拉伸区之温度系维持在背材熔点20℃内。3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该背材系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酯、聚(乙烯氯化物)及热可塑性嵌段共聚物之一。3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背材系由聚丙烯与少量其他聚烯烃之掺合物及聚丙烯与其他-烯烃之共聚物构成之群中之一员。3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其中感压性黏着剂包括弹性体成份及粘胶性树脂成份。3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方法,其中弹性体成份包括一或多种热可塑性弹性体嵌共聚物。3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尚包含将机械方向定向、横轴方向定向之含层背材转变成胶带形式之步骤。3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方法,系用来制备一种包含由聚合物膜制成之双轴定向背材之胶带,该背材在其一主要表面有一层感压性黏着剂层,且在该背材不含感压性黏着剂层之另一主要表面有低黏着胶组合物,该背材另有位于背材及感压性黏着剂之间且与该二者接触之混合层,该混合层系因背材与感压黏着剂层交互混合而成且其厚度为背材厚度之0.1至50,该混合层包括高于重量但不高于重量之粘胶性树脂,且其至少50重量来自该背材之聚合物质。3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胶带,其中含一层感压性黏着剂层于其上之背材的主要表面具有隆起处与孔隙。3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之胶带,其中该孔隙之一或多维之大小在100至1000范围间。3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之胶带,其中该隆起处之高度在0.2至1微米之间。4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之胶带,其中相邻隆起间之平均距离在0.5至10微米间。图1系本发明之黏着胶带之剖面图。图2系说明本发明之方法之概图。图3系放大1500倍之扫描电子显微镜,且说明先前技术之感压性黏着胶带之双轴定向背材。图4系放大1500倍之扫描电子显微镜,且说明本发明之感压性黏着胶带之双轴定向背材。图5系放大15000倍之扫描电子显微镜,且说明前技术之感压性黏着胶带之双轴定向背材。图6系放大15000倍之扫描电子显微镜,且说明本发明之感压性黏着胶带之双轴定向背材。图7系放大50000倍之扫描电子显微镜,且说明前技术之感压性黏着胶带之双轴定向背材。图8系放大50000倍之扫描电子显微镜,且说明本发明之感压性黏着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