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利用圩区沟塘生态系统净化圩区多重污水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水处理环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圩区沟塘生态系统净化圩区多重污水的方法。本发明工艺通过对圩区沟塘形态改造技术、圩区沟塘水系连通技术、基底修复改造技术、水生动植物恢复技术、水生植物浮床强化技术等生态修复组合技术的集成与优化,构建以水质改善为基础、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兼顾景观提升的圩区沟塘系统水质净化综合整治工程。该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圩区沟塘水环境质量,实现水质净化与景观提升的有机结合。不仅有效减少圩区土地和水资源的浪费,还显著减少在圩区环境治理上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投入。而且,本发明工艺针对的是圩区沟塘受农业面源、工业点源、城镇农村生活及初期雨水等污染的多重污染水。
申请公布号 CN105254021A 申请公布日期 2016.01.20
申请号 CN201510821137.8 申请日期 2015.11.24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发明人 邢伟;刘贵华
分类号 C02F3/32(2006.01)I 主分类号 C02F3/32(2006.01)I
代理机构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代理人 龚莹莹;王敏锋
主权项 一种利用圩区沟塘生态系统净化圩区多重污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圩区沟塘的形态改造与水系连通:形态改造:即裁直取弯,将原来直线的沟塘水道改造成蜿蜒曲折的形态,在较小区域可改成小S形,在较大区域改成多曲折的蛇形;水系连通:即把圩区内大量分散的沟、塘通过挖沟或者铺设涵管连通起来;在S型沟、蛇形沟或塘水下0.5‑1.0 m处架设推流器,使水体流动、活化;2)圩区沟塘的基底修复与改造:包括淤泥疏浚和砾石带铺设;底泥疏浚,将沟塘底泥挖去部分,保留底泥在0.8‑1.3 m;砾石带铺设在S型或蛇形的沟中,每个砾石带长度为0.8‑1.3,相邻砾石带的高程差为20cm,相邻砾石带的距离为2m,以2个砾石带或多个砾石带为一组,根据沟的长度及形态进行一组或多组的铺设; 3)圩区沟塘的边坡护理与加固:与水临近的边坡利用生态混凝土技术进行加固,缝隙里种植香蒲或芦苇,其他边坡部分可灌木、草本结合种植;所述的灌木为迎春、月季、黄杨、杜鹃、檵木、枸杞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的草本为狗牙根、香根草、黑麦草、鼠尾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4)圩区沟塘水生植物的种植和管理: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种植与管理;挺水植物包括香蒲、芦苇、菖蒲、再力花、慈姑、梭鱼草,种植在水位30‑50 cm的水域;浮叶植物包括睡莲、野菱,种植在水位50‑80 cm的水域;沉水植物包括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金鱼藻、苦草,种植在水位80‑150 cm的水域;水生植物采取繁殖体移栽的形式种植;后期管理包括病虫害的防控、残体的及时收割、第二年水生植物的补种或密度过大移除;5)圩区沟塘水生动物的放养和管理:包括往圩区沟塘中投放螺类、贝类,—般每平方米放养种螺0.1‑0.5 kg,贝类0.5‑1.0 kg;6)圩区沟塘生物强化反应器的构建与维护:在水位超过1.5 m的水域,利用纯塑料模具构建长2 m、宽1 m的长方形水生植物浮床,每间隔2.0 m设置一个;维护主要是水生植物床与水生植物的管理,与圩区沟塘水生植物管理相同。
地址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磨山武汉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