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改良型可动轮结构
摘要
申请公布号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7.21
申请号 TW100200110 申请日期 2011.01.04
申请人 陈国安 发明人 陈国安;陈佳和;陈佳凤;陈佳进;陈佳发;陈佳兴;陈佳正;陈佳福;陈佳富;陈佳旺;陈佳春;陈佳财
分类号 A63H17/00 主分类号 A63H17/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杨延寿 台北市内湖区新明路355号5楼之11
主权项 一种改良型可动轮结构,其包括:一本体(100),该本体(100)具有一底板(1)、以及至少一可动轮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设有至少一组能开合动作、并能与底板(1)间形成一定位槽(114)、以供定位可动轮组(2)用的定位片(11),该定位片(11)具有一不与底板(1)连接的开放端缘(111)、及一与底板(1)连接的封闭端缘(112),而该开放端缘(111)为呈半圆形、且中央处设有一凸出的弧形部(113),另该封闭端缘(112)为呈一字形、且与底板(1)连接之处、为呈可弯折状、让定位片(11)能以封闭端缘(112)为轴心、进行有限度的翻转开合、以供可动轮组(2)放入与定位用;而所述可动轮组(2)是由一能放入定位槽(114)内的轮轴(21)、及至少两个与该轮轴(21)轴接的可动轮(22)所组成。如请求项1所述的改良型可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端缘(111)与封闭端缘(112)交错连接的两端缘处,分别设有一开孔(115),以供方便定位轮轴(21)用。如请求项1所述的改良型可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0)更具有分别位于该底板(1)两侧、并与底板(1)连接的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4);一与位于该底板(1)顶侧、并与该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4)连接的顶板(5);一位于该底板(1)前侧、并与底板(1)连接的前板(6);以及一位于该底板(1)后侧、并与底板(1)连接的后板(7)。如请求项1所述的改良型可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0)对应与可动轮(22)处,设有分别设有一能向本体(100)内侧弯折、并能于弯折后、形成一供容置可动轮(22)用之凹槽(9)的弯折板(8)。如请求项4所述的改良型可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板(8)是由一内侧端与底板(1)轴接、外侧端为自由端的T形弯板(81);以及分别设于该T形弯板(81)两侧、两端与T形弯板(81)轴接、并且两侧端和中央处皆可弯折的两辅助L形弯板(82)所组成。如请求项4所述的改良型可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板(8)是由一L形弯板(83)所组成,该L形弯板(83)的内侧端与底板(1)轴接,而外侧端两侧为呈弧状、并且外侧端中央更与第一侧板(3)或第二侧板(4)其中之一连接,另该L形弯板(83)的两侧端和中央处、皆可弯折。如请求项1所述的改良型可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0)是为下列之一:纸本体、木本体、塑胶本体、金属本体、非金属本体。如请求项1所述的改良型可动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片(11)之间,为呈下列之一的状态而设置:开放端缘(111)间相互远离、开放端缘(111)间相互邻近。
地址 台北市北平西路3号3楼3155室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