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抗性遗传、来源及染色体定位
摘要 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f.sp tritic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过去仅在具有充沛雨量的海洋性和半大陆性气候环境的小麦种植区流行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20世纪60年代以来,小麦矮秆、半矮秆品种的推广,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白粉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在世界主要麦区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成为影响和限制小麦稳产和高产的一大障碍。据统计,小麦白粉病引起的产量损失一般为5-10%,严重发生时可高达50%,甚至绝产。如在1990年,我国小麦白粉病为害面积达1.8亿亩,产量损失达32亿公斤。
申请公布号 CN101760458A 申请公布日期 2010.06.30
申请号 CN200810237997.7 申请日期 2008.12.19
申请人 李祥 发明人 李祥
分类号 C12N15/29(2006.01)I;C12Q1/68(2006.01)I 主分类号 C12N15/29(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主效基因控制的质量抗性和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抗性,质量抗性由显性或隐性单基因控制,已报道的抗白粉病基因绝大多数为显性,仅来自于栽培二粒小麦的Pm5和来自于野生二粒小麦的Pm26为隐性(Law and Wolfe,1966;Lebsock and Briggle,1974;Ronget al.,2000),在未定名的抗白粉病基因中,还有一些为隐性遗传。Robe和Doussinault(1995)通过苗期离体叶片鉴定发现,法国的一个重要抗病品系RE714除含有抗病基因Pm4b外,还含有一个隐性抗病基因MLRE,并推测该基因来自二粒小麦,Singrün等(2004)在普通小麦品系TA2682c中发现了两个抗白粉病基因,其中一个为隐性,根据抗性反应的不同,将这一隐性基因确定为新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命名为mlRD30,并利用中国春缺-四体的AFLP标记验证,将其定位到染色体7A上,在我国,Huang等(2000,2002)鉴定了几个重要抗病农家品种,如红卷芒、苯三月黄、小白冬麦、游白兰和复壮30,其对白粉病的抗性均受隐性基因控制,小麦对白粉病的数量抗性又称之为慢粉性(Roberts et al.,1970;Shaner,1973)、部分抗性(Hautea et al.,1987)、田间抗性或成株抗性(Griffey et al.,1993;Griffeyand Das,1994),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少数被克服的主效基因的残效也提供成株的抗性(Nass etal.,1981;Chantret et al.,1999)。
地址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金山路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