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传动机构之齿隙消除方法及其构造
摘要 本发明系一种传动机构之齿隙消除方法及其构造,其构成系于一机构本体上组设相啮合传动之主动轮及二从动轮,该主动轮一侧与动力机组组接;而该二从动轮系利用二摆臂与该机构本体作枢动结合,并于该二摆臂外侧与机构本体间设置一弹性组件,得将一缓动弹力施予该从动轮,藉此令该二从动轮具有一弹性掣动之支点,且该支点并恒位于该主动轮与从动轮圆心相连之直线上,当传动机构于齿条上位移产生齿间隙时,各该从动轮得以该枢轴部为旋转支点向齿条靠拢,不仅可消除齿间隙,更可增进齿轮传动啮合之准确度,提升传动效率。
申请公布号 TWI266012 申请公布日期 2006.11.11
申请号 TW094120271 申请日期 2005.06.17
申请人 亚崴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关永昌
分类号 F16H55/28(2006.01) 主分类号 F16H55/28(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传动机构之齿隙消除方法,其系利用一马达驱动一主动轮旋转,该主动轮并可啮合带动二从动轮,系令该二从动轮具有一弹性掣动之支点,且该支点并恒位于该主动轮与从动轮圆心相连之直线上,藉此若传动机构于齿条上位移产生齿间隙时,各该从动轮得以其支点为旋转中心而向该齿条靠拢,不仅可消除齿间隙,更可增进齿轮传动啮合之准确度,提升传动效率。2.依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传动机构之齿隙消除方法,其中该主动轮系组设于一机构本体之主轴孔处,且该主动轮一轮侧面并凸设一盘状之锁接部,用以接组由马达及减速机等构件所组成之动力机组,而该二从动轮则藉由二摆臂与机构本体结合,各该摆臂一端形成有长孔状之枢轴部,另端则开设一副轴孔,用以供该从动轮容置,并藉由一枢杆枢组定位,且该端外侧适处并凸设形成一定位螺孔;至于该机构本体系于上缘外侧形成二相邻之支轴孔,用以供该二摆臂组设,且二相对侧面适处并设一凸耳部,俾于该凸耳部与该二摆臂之定位螺孔间设一弹性组件,又该二摆臂组装时,系以前、后交叠构态令其一端之枢轴部分别套组于该二支轴孔内,而另端枢组之从动轮则与该主动轮啮合接触,再利用一盖板及锁杆穿设、盖固。3.依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齿条传动机构之齿隙消除方法,其中该弹性组件系由一调整螺杆、顶轴及弹性体等构件组成,该调整螺杆系螺设于各该摆臂之定位螺孔处,且一端并凸出该定位螺孔,用以接抵该顶轴较大圆径之一端,而该顶轴另端系穿套该弹性体后套置于该凸耳部内,令该弹性体二端分抵于该凸耳部与定位螺孔间,进一步令各该摆臂具有一微弹性摆动作用,当需调整该弹性体之压缩弹性力时,藉由旋紧或螺松该调整螺杆之位置即可,而为增加该弹性组件整体结构之稳固性,该调整螺杆外侧另可再螺设一止付螺丝,以避免该调整螺杆产生非预期之旋动。4.一种传动机构之齿隙消除构造,其构成包含:一机构本体,其上设有一主轴孔及二相邻之支轴孔,用以供一主动轮及二摆臂枢组,且二相对之侧面适处各设一凸耳部;二摆臂,系分别枢组于该机构本体之支轴孔处,各该摆臂一端形成有恰可容设于该支轴孔处之枢轴部,而另端则开设一副轴孔,俾利用枢杆枢固一从动轮,且对应该凸耳部之外侧面适处并凸设一定位螺孔;一主动轮,系设于该机构本体之主轴孔内,且一侧并与作为动力来源之动力机组组接;二从动轮,系分别组设于各该摆臂之副轴孔处,当该二摆臂枢组于该机构本体之支轴孔处时,该二从动轮并与该主动轮啮合接触;二弹性组件,系设于该机构本体二侧之凸耳部与该二摆臂之定位螺孔间,用以将一缓动弹力施予该从动轮;据此,令该二从动轮具有一弹性掣动之支点,且该支点并恒位于该主动轮与从动轮圆心相连之直线上,藉以若传动机构于齿条上位移产生齿间隙时,各该从动轮得以该枢轴部为旋转支点向齿条靠拢,不仅可消除齿间隙,更可增进齿轮传动啮合之准确度,提升传动效率。5.依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传动机构之齿隙消除构造,其中该二摆臂系利用一盖板盖设后,再藉由二锁杆穿设其枢轴部而结合、定位于该机构本体上。6.依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传动机构之齿隙消除构造,其中该动力机组系由马达、减速机等构件组成,而该主动轮之轮侧面系凸设一盘状之锁接部与该动力机组接固。7.依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传动机构之齿隙消除构造,其中该弹性组件系由一调整螺杆、顶轴及弹性体等构件组成,该调整螺杆系螺设于各该摆臂之定位螺孔处,且一端并凸出该定位螺孔,用以接抵该顶轴较大圆径之一端,而该顶轴另端系穿套该弹性体后套置于该凸耳部内,令该弹性体二端分抵于该凸耳部与定位螺孔间,进一步令各该摆臂具有一微弹性摆动作用,当需调整该弹性体之压缩弹性力时,藉由旋紧或螺松该调整螺杆之位置即可,而为增加该弹性组件整体结构之稳固性,该调整螺杆外侧另可再螺设一止付螺丝,以避免该调整螺杆产生非预期之旋动。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系为一般齿轮传动机构产生齿隙示意图。第二图:系为第一种习用创作立体外观图。第三图:系为第一种习用创作另一立体外观图。第四图:系为第二种习用创作之立体外观图。第五图:系为本发明之立体组合外观图。第六图:系为本发明之立体分解示意图。第七图:系为本发明之组合剖面示意图。第八图:系为本发明之另一组合剖面示意图。第九图:系为本发明于直线齿条上传动实施例示意图。第十图:系为本发明于弧形齿条上传动实施例示意图。
地址 新竹县新埔镇关埔路水车头段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