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汽车油箱供回油管结构
摘要 本发明涉及汽车油箱供回油管装置。解决便于装配不堵塞滤网等。基座上设大回油管孔、小回油管孔、大吸油管孔、小吸油管孔、进气孔及浮标轴孔等;滤油网呈波浪形并置于隔板内;浮筒配合浮标轴杆内的油量检测装置,检测油位,藉空气阀调节油箱内压力,蛇形管藉扣接件保护。可广泛用于汽车。$#!
申请公布号 CN1063521C 申请公布日期 2001.03.21
申请号 CN94119293.8 申请日期 1994.12.29
申请人 梁忠和 发明人 梁忠和
分类号 F02M37/00 主分类号 F02M37/00
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史欣耕
主权项 1、汽车油箱供回油管结构,其包括基座(100)、金属导管(200)、滤油网装置(300)、浮筒(400)及蛇形管(500);基座(100)上方设有浮标轴孔(110)、大吸油管孔(120)、大回油管孔(130)、小吸油管孔(140)、小回油管孔(150)、固定螺孔(160)及进气孔(170);分别为吸油、回油、流气而各自上下导通且分别相应设有与之相配合的第一螺杆(121)、第二螺杆(131)及第三螺杆(141),另还设有联结固定用螺杆(151)、(161);基座(100)上还设有与小吸油孔(203)相配合的吸油杆(1415),与小回油孔(204)相配合的回油杆(152)及与进气孔(170)相配合的进气杆(171),并于进气孔(170)下端设有排气阀(180);浮标轴孔(110)藉固定螺杆(111)将基座(100)与金属导管(200)固定;滤油网装置(300)包括下套座(310)、上套座(320)及滤网(330),下套座(310)设有隔板(311)、隔板(312)及隔板(313),分别形成夹持沟(314)、(314’)及(314”);其特征是:该固定螺杆(111)为中空且上端设有阶梯缘(1111),下端设有螺纹(1112);第一螺杆(121)设有环圈(1211)、(1213)、凹环(1212)及中空的穿孔(1214);第二螺杆(131)设有环圈(1311)、(1313)、凹环(1312)及中空的穿孔(1314);第三螺杆(141)设有环圈(1411)、(1413)、凹环(1412)及中空的穿孔(1414);此外,吸油杆(1415)、回油杆(152)及进气杆(171)也均分别设有相应的以便牢固结合并防止渗漏用的螺纹、凹环及环圈;该滤网(330)呈波浪形并置于隔板(311)、(312)、及(313)内,其两端缘(331)、(332)跨于下套座(310)的外缘件(315)、(315’),上套座(320)两侧设有L形固定板(321)、(322),并分别设有夹持板(323)、(324)夹持固定;隔板(311)、(312)、(313),夹持沟(314)、(314’)、(314”)与夹持板(323)、(324)、凹沟(325)、(326)交互夹持,并与下套座(310)、上套座(320)连成一体;该滤油网装置(300)藉金属导管(200)的卡沟(205)、(206)架于金属导管(200)上,并藉挡板(316)挡止;该蛇形管(500)设有扣接件,即其一端设帽盖(510),基座(100)上设卡沟(190),并藉其帽盖(510)通过于基座(100)上设有的卡沟(190)安装于基座(100)上端。
地址 台湾省台北县五股乡五福路52巷13号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