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庆大霉素的发酵生产方法
摘要 一种利用绛红小单孢菌合成庆大霉素的方法。采用不含酵母粉类和鱼粉的培养基设置:繁殖培养的中间补料工艺,和发酵培养中二次补加培养基料、二次补水料的四次中间补料工艺。通过设置中转罐,实现向处于发酵中期的培养液内补入菌龄小,生命力强的菌种液。通过倒种的方式向处于发酵后期的培养液内补入菌龄小、生命力强的菌种液。以“双种法”加大发酵培养的接种量。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提高庆大霉素的合成量,其发酵单位最高可达2385r/ml。
申请公布号 CN1017452B 申请公布日期 1992.07.15
申请号 CN88103123.2 申请日期 1988.05.22
申请人 福州抗菌素厂 发明人 沈棨
分类号 C12P19/48;C12N1/20;//(C12P19/48 C12R1:29) 主分类号 C12P19/48
代理机构 福建省专利服务中心 代理人 田志平
主权项 1、一种利用绛红小单孢菌经、砂土孢子、母瓶孢子、子瓶孢子、种子、繁殖和发酵等培养工艺合成庆大霉素的方法,本发明的特征在于:1、1、采取将二个繁殖罐的繁殖培养液接种入同一个发酵罐内进行发酵培养,以加大发酵培养的接种量的方法,1、2、在繁殖培养液接种入发酵罐的同时,将其中一个繁殖罐内约15~25%的繁殖培养液移种入备用的中转罐内进行38~54小时的培养后,适时再将该中转罐内全部的培养液移种入已经进行过发酵后期强化处理倒过种的并且罐内还盛有正处于发酵培养中期的中期发酵罐内,实现向该中期发酵罐内补入菌龄相对小、生命力强的菌种的发酵中期强化处理,1、3、从正处于发酵中期的中期发酵罐内取出少量的中期发酵培养液倒种入相对于该中期发酵罐而言的后期发酵罐内,倒种量应控制在后期发酵罐内发酵培养液体积的8~12%,实现将正处于发酵中的、菌龄相对小、生命力强的菌种补入正处于发酵后期、菌龄小、生命力弱的菌种中去的发酵后期强化处理,1、4、于繁殖培养至12~14小时,按[补料配方I]进行繁殖培养工序的中间补料,补料量为繁殖罐内培养液体积的30~50%,1、5、在发酵培养工序中设计了四次中间补料工艺:在发酵12~24小时进行第一次补料,补料40~50%,于发酵30~36小时进行第二次补料,补料25~35%,于发酵56~78小时进行第三次补料,补加无菌水20~30%,于发酵80~94小时进行第四次补料,补加无菌水10~20%,第一、第二次补料为采用[基础配方III],四次补料的量为当时发酵罐内培养液体积比,1、6、为实现本发明工艺相应的设置一套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种子罐、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繁殖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发酵罐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转罐的设备,这些罐均采用发酵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带有搅拌、通气装置的发酵用罐,1、7、设计了种子、繁殖、发酵培养的基础培养基,与繁殖培养中的中间补料和发酵培养中的第一次、第二次中间补料培养基,这些培养基均为不含酵母粉、鱼粉成份,所设计的各种培养基分别为:种子培养的基础培养基:玉米淀粉1.0~1.5%、玉米粉1.5~2.0%、蛋白胨0.2~0.4%、黄豆饼粉1.0~1.5%、碳酸钙0.6~0.8%、硝酸钾0.05%、氯化钴1~2r/ml、葡萄糖0.1~0.2%。繁殖培养的基础培养基:玉米淀粉1.5%、玉米粉1.5%、蛋白胨0.2~0.4%、黄豆饼粉2.0%、碳酸钙0.5~0.8%氯化钴8~10r/ml、葡萄糖0.3~0.5%。发酵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及第一次、第二次中间补料培养基:玉米淀粉5.5~6.5%、玉米粉1.0~1.5%、蛋白胨0.2~0.5%、黄豆饼粉2.0~5.0%、碳酸钙0.50~0.80%、氯化钴8~12r/ml、硝酸钾0.01~0.02%、硫酸铵0.1~0.2%。繁殖培养的中间补料培养基:玉米淀粉2.0~2.5%、玉米粉1.0~1.5%、蛋白胨0.3~0.4%、黄豆饼粉2.0~3.0%、碳酸钙0.60~0.65%、硝酸钾0.01%、氯化钴8~10r/ml、硫酸铵0.10~0.15%、葡萄糖0.2~0.3%。
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祥坂村